詳細書目資料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102
0
0
0

焦慮的意義 / 羅洛.梅(Rollo May)著 ; 朱侃如譯

  • 作者: 梅 (May, Rollo) 著
  • 其他作者:
  • 出版: 臺北縣新店市 : 立緒文化 2004[民93]
  • 叢書名: 新世紀叢書 ;138
  • 主題: 憂慮
  • 版本:初版
  • ISBN: 9867416007 (平裝) :: NT$420
  • 一般註:含索引及參考書目 作者取自於譯者
  • 讀者標籤:
  • 引用連結:
  • 系統號: 005103993 | 機讀編目格式

館藏資訊

‧焦慮是西方文明最耀眼的心理特質。
‧如果我們能穿透政治、經濟、商業、專業或家庭危機的表層,深入去發掘他們的心理原因,或者試圖去了解當代藝術、詩歌、哲學與宗教的話,我們在每個角落幾乎都會碰到焦慮的問題。

引述 文化評論學者劉森堯教授關於焦慮的短文如下

「我焦慮,故我存在。」這是我新近所建立的格言。有人會問:你在焦慮什麼呢?我的回答是: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如果我不焦慮,我就不是活著的了。
哲學家洛克說過:「我一輩子都活在焦慮和恐懼之中。」焦慮是人的心理生活必不可少的一種自我防衛機制,同時又因此衍生出恐懼,可是,焦慮和恐懼什麼呢?我們知道,根本什麼都未曾發生,還是活得好好的,仔細推敲,原來焦慮的源頭竟然是死亡,如羅洛.梅在「焦慮的意義」一書中所說:「我們無時無刻面臨非存有的威脅,所以焦慮。」

焦慮,人類處境的本質
正面處理焦慮,才可能有真正的自覺
十七世紀是數學的年代,十八世紀是物理科學的年代,十九世紀是生物學的年代,二十世紀呢?詩人奧登寫下《焦慮的年代》,卡繆則命名為「恐懼的世紀」,而我們也常指稱為「心理學的世紀」。焦慮、恐懼不獨現代社會才有,只是更為凸顯罷了。
羅洛. 梅在此經典研究中,檢視不同的焦慮理論,並逐一檢視其文化、歷史、生物和心理的面向,加以審度。他尋求這些理論的公分母,評估其中的分歧觀點,儘可能將不同的觀點綜合成一個整全的焦慮理論。他也挑戰「精神健康就是沒有焦慮」的流行信念,並堅稱焦慮是人類處境的本質,面對焦慮可以讓我們免於無聊困乏,鍛鍊我們的機智聰敏,同時開創人類存在所必需的張力。羅洛. 梅告訴我們,焦慮不是只有負面的癱瘓作用,它也可以是我們正向轉變的動力,因為只有正面處理焦慮,才可能有真正的自覺。另外,恐懼與心理學之間是否有必然的關聯,以及恐懼是否就是驅使人們去檢視他們自己心靈的力量,都是本書所要探討的疑問。
原本,焦慮與生俱來,人不可能沒有焦慮,而其中最大的主題是「死亡」,與其壓抑、忽略焦慮的存在,不如去認識它,學習如何共處。透過本書的案例研究,您將進一步看清焦慮的因由,並可對此展開尋索的旅程。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延伸查詢 Google Books Amazon

羅洛‧梅(Rollo May)
美國存在心理學家,1909年生。幼年命運多舛,雙親長期不合,終至離異,姊姊曾不幸精神崩潰。大學因參與激進學生刊物遭退學。另行入學畢業後,赴希臘三年,任大學英文教席,並隨阿德勒(Alfred Adler)短期研習。返美後,旋入聯合神學院,與存在主義神學家田立克(Paul Tillich)以師友相交,深受其思啟迪。
梅年輕時甚為結核病所苦,不得不入療養院靜養三年,然此病反成為其生命轉捩點。面對死亡、遍覽群籍之餘,梅尤其耽讀存在主義宗教思想家齊克果(Kierkegaard)之著作。出院之後,入懷特學院(White Institute)攻讀精神分析,遇蘇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與佛洛姆(Erich Fromm)等人,終於1949年獲得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首位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
他是一位受歡迎的演講者,同時在哈佛、耶魯和普林斯頓大學任教,並曾擔任懷特學院的訓練兼主任分析師。畢生致力於將存在心理學引入美國,1994年病逝於加州。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