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92
0
0
0

素描福爾摩沙 : 甘為霖台灣筆記 / 甘為霖(Rev. William Campbell)原著 ; 林弘宣,許雅琦,陳珮馨譯

館藏資訊

熟悉台灣歷史、教會史的人,都知道有「南甘為霖,北馬偕」這句評語,清楚甘為霖牧師對近代台灣社會具有相當深遠的影響力,但有多少人真正瞭解甘牧師近半世紀宣道歲月的實際經過?又有多少人知道,甘牧師是學界公認所有來過台灣的西方傳教士當中,學術貢獻最大的一位,也是當時對早期台灣史擁有最廣泛智識的學者?
擺在讀者眼前的這本台灣筆記,就是親炙這位傳奇宣教師的最佳途徑。甘牧師以五十則或長或短的筆記,交代了他在台灣宣教46年的所思所見、所悲所喜。當中,有吃老鼠肉當早餐、喝猴子湯當晚餐、以馬鈴薯配蟲的澎湖餐、倒栽蔥跌落深溝等趣事,有白水溪大夜襲、麟洛平原遭追捕、彰化城遇險、埔里社被霧番追擊等險事,也有漢學老師偷蠟燭、嘉義城擲石大戰、取國姓爺「聖水」反日、溪邊撿到人腦糕等怪事。更重要的是,甘牧師的筆記不僅僅記錄他在各地傳教的實況,筆墨更觸及廣泛的社會現象、輿論、謠言,同時也帶有深厚的歷史感。以澎湖傳教這則筆記為例,甘牧師不只是詳細寫下他在那裡的傳教經過,更交待當時澎湖群島的地理、景觀、人口、經濟、教育與傳聞,然後將時光回溯到十七世紀的荷蘭佔領時期,澎湖當地的局勢,接著是描寫十九世紀末的法軍入侵始末,以及甘牧師親耳聽見澎湖居民對孤拔將軍的讚美「伊真好膽!」等,用簡潔準確的文字,帶領讀者一覽台灣歷史的變異風貌。
「傳遞基督教真理最有效的方式,不是傳教士或經過訓練的助手一再的講道,而是透過當地弟兄──他們不領教會薪水,通常也不識字──生命的轉變和謙遜的見證。」在這些筆記中,甘牧師將所成就的一切歸功於上帝、弟兄,將有所缺失的部份歸咎給自己的身影,或許正是他留給台灣社會最珍貴的資產。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延伸查詢 Google Books Amazon

甘為霖牧師(Rev. William Campbell, 1841-1921),蘇格蘭格拉斯哥人,隸屬於英國長老教會。1871年,30歲的甘牧師受派到台灣府宣教,當時他乘著小帆船從廈門橫渡台灣海峽,靠著竹筏才驚險萬分地登陸打狗。1917年,76歲的甘牧師完成了長達46年的傳教生涯,在日本總督特地南下致謝後離開台灣,是除了巴克禮牧師外,在台最久的傳教士。曾獲日本政府頒發「勳五等雙光旭章」、「勳四等瑞寶章」,以及加拿大多倫多納克斯(Knox)神學院授與名譽博士學位。
在近半世紀的宣教歲月中,甘牧師不斷深入「平埔番」、「熟番」及「生番」聚落,在南台灣及澎湖各處創建佈道所,為被壓迫、被忽視的族群帶來普世福音,灌注給他們信仰與力量。甘牧師同時關照漢人當中的貧苦大眾,尤其是創辦「訓瞽堂」,為盲人福利奔走的事蹟,更為他贏得「台灣盲人教育之父」的美名。
宣教之外,甘牧師也潛心著述,出版眾多以台灣為主題的作品。在早期台灣史方面,有翻譯自荷蘭文的《荷據下的福爾摩莎》,重印荷治時期的《新港語馬太福音》、《虎尾壟基督教教導》,以及《台灣佈教之成功》。在教會羅馬字方面,有名著《廈門音新字典》(甘字典)、《聖詩歌》以及《治理教會》。在教會史料方面,則有經典的《台南教士會議事錄》。另有專著《中國的盲人》、《闢邪歸正》、《播道論》等。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