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83
0
0
0

獨自去旅行 / 阿爾敏.伯以修爾(Armin Beusher)文 ; 柯內妮亞.哈斯(Cornelia Haas)繪 ; 賴美玲譯

館藏資訊

兔子要離開浣熊了,牠即將要越過一條大河,踏上一段新的旅程,浣熊目送兔子離去。朋友離開後帶來的心痛,讓浣熊不知所措。後來,浣熊藉著跟其他朋友--大象、鴨子和老鼠一起回憶兔子,用音樂、唱歌來懷念兔子,漸漸的體會了--祝福是最好的懷念方式,也和其他同樣懷念兔子的朋友相互安慰。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延伸查詢 Google Books Amazon

亨利克.易卜生(Henrik Ibsen,1828-1906)   挪威詩人及劇作家,擅長以逼真的手法呈現當代社會問題,使問題劇、佳構劇及寫實主義成為現代劇場美學的標竿。代表作有《玩偶之家》(A Doll’s House)、《國民公敵》(An Enemy of the People)、《群鬼》(Ghosts)等。 易卜生小傳   易卜生(Henrik Ibsen,1828-1906)出生於挪威南方的一個小鎮史基恩(Skien),父親是個地毯商人,易卜生八歲時,父親生意失敗破產;十五歲時到附近另一個小鎮的一家藥房當學徒,不久後前往挪威首府進大學讀醫學,但他的志趣還是在哲學和文學方面。一八五一至一八六二年間他在首都從事舞台方面的工作,並從事劇本創作,同時也參加政治活動。不久對政治局勢感到灰心絕望,一八六四年自我放逐到義大利,直到一八九一年才重回挪威,他一生之中最重要的戲劇作品都在這個階段完成,包括兩齣有名的詩劇《布蘭德》(Brand,1866)和《培爾.金特》(Peer Gynt, 1867),以及後來引起歐洲社會撼動的《玩偶之家》(A Doll’s House,1879),《幽靈》(Ghosts, 1881)和《國民公敵》(An Enemy of the People,1882)等三齣劇作,這個階段的易卜生傾向於和傳統倫理道德對抗,並揭櫫「個人主義」的理想,在義大利後期的作品像《野鴨》(The Wild Duck, 1884)、《羅士馬山莊》(Rosmersholm, 1886)和《海妲.蓋卜勒》(Hedda Gabler, 1890)則比較傾向象徵主義及個人內在問題的探索,回挪威之後的重要作品《大建築師》(The Master Builder, 1892)可以看出易卜生對人生老境及藝術創作問題的關注,逐漸走向自傳性的傾向,一九○六年,易卜生死於心臟病。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