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94
0
0
0

生死無盡 = Living towards death / 余德慧作

  • 作者: 余德慧 作
  • 其他題名:
    • Living towards death
  • 出版: 臺北市 :臺北縣[新莊市] : 心靈工坊文化出版 ;大和總經銷 2004[民93]
  • 叢書名: Harmony ;5
  • 主題: 人生哲學 , 生死學
  • 版本:初版
  • ISBN: 9867574060 (平裝) :: NT$250
  • 一般註:登錄號A00168383:2010年六刷 附錄:延伸閱讀 參考書目 : 面232-233
  • 讀者標籤:
  • 引用連結:
  • 系統號: 005187947 | 機讀編目格式

館藏資訊

余德慧教授是位不拘一格的心理學家,涉獵廣闊,遍讀心理學、人類學、文學、哲學之書,每能融會貫通,發人所未發,見人所未見。他智性與感性兩者皆敏銳,所論常是靈光閃閃,時有令人驚喜的睿智之言。 余教授的學術論文與感懷散文俱佳,我則尤愛其後者。此書收入多篇散文,從容闡述他對生死問題的頓悟,十分發人深省。 ──楊國樞 「吃飯的時候吃飯,睡覺的時候睡覺。」禪師們最常這麼說,但俗人活在忙碌的煙塵中,卻很難理解。我們的生活中總有太多的游移,許多筆記本寫了一半丟在那裡,一堆很少穿的衣服,都顯出我們的心頭很不安定,好像不斷追求著什麼,心卻空蕩蕩的。人好像只有年老的時候才安詳,是不是因為行到暮年,才終於讓我們看透什麼、放下什麼,而懂得品嚐生命的滋味? 《生死無盡》是余德慧邁入中年心境的散文集。他說,年輕時迷信「科學」,對看不見的「精神」置若罔聞,當時研究的是「沒有心的心理學」,那是一種沒有血肉的知識遊戲,拯救不了生命的煩憂。後來他慢慢轉向,開始安靜地看人,而這幾年他更走進安寧病房去,看盡生死之間的各種故事,對生命、對死亡、對人的心靈狀態,有了更深刻的體悟。本書以十七篇散文,串連出余德慧對生死的看法。 他探詢活著的滋味,也思索善終的真意。他談童年記憶中的雨聲、談安寧病房中的原住民老人家、談虛無洪流中的心靈之光、談潛意識與夢境,他引用卡繆的小說、惠特曼的詩歌、泰戈爾的散文、印第安人的神話傳說、佛學及禪學經典…,藉此告訴我們:生死之間沒有界限,過去跟未來也都在此刻的瞬間。生命是以「我們」作為起點,而不是「我」。人的活著是跟其他人緊緊相依,人的死去,也是朝向更寬廣世界的一種歸依與返回。生命宛若似水年華,它不斷逝去,也不斷迎上來。余德慧提醒我們,要像個美食家,懂得品味生命「當下的風華」:所有的快樂、悲傷、圓滿、缺憾,以及瞬間與永恆。不需要刻意擁有什麼,重要的是去品嚐一切。 《生死無盡》初版由「張老師文化」發行,二○○四年重新編排並增收三篇散文,轉由「心靈工坊」欣喜再版,絕對值得珍藏,心愛捧讀!!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延伸查詢 Google Books Amazon

余德慧台灣屏東人,一九五一年生。曾任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副教授、張老師文化公司總顧問,現任東華大學族群與文化關係研究所教授、諮商與輔導心理學系主任,教學內容包括:文化心理學、宗教人類學、文化諮詢等。他也是心靈工坊文化公司諮詢顧問總召集人。余德慧早年從事臨床心理學,之後因覺人的世界跟文化、經濟、生活等息息相關,在加州柏克萊大學開始埋首於心理、醫療人類學,同時也浸淫在詮釋現象心理學、宗教與臨終照顧等研究領域。著作有:《生死學十四講》、《詮釋現象心理學》、《生命史學》(心靈工坊出版)、《中國人的寬心之道》、《中國人的自我蛻變》、《中國人的生命轉化》、《孤獨其實是壞事》等(張老師文化出版)。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