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85
0
0
0

把話說到心坎裡,最容易和人拉近距離的28堂關鍵說話課. 那些課堂上老師沒教的事 = Speak lesson / 1 : 韓靖作

館藏資訊

◎本書作者韓靖為資深企管顧問公司總經理、溝通訓練專家。以多年的實戰經驗,毫不藏私獨家公開第一手關於如何「說好話」的心得。
◎本書是作者集多年公關生涯與實務工作的心血集大成之作。以實際案例加上深入淺出的文字說明,讓人一看就懂。
◎以超過70則情境故事,捨棄長篇大論的深奧理論,每一篇章均以作者自身經驗及名人案例做為說明,告訴讀者課堂沒學過、老師沒教的「關鍵」說話技巧。

說話能力是「練」出來的,不是天生的
●你知道星巴克董事長舒茲如何在關鍵時刻,用「說故事」得人心?
●為什麼佛洛伊德說:「即使人們的嘴巴保持沉默,但他的指尖卻喋喋不休?」
●何以「生活中的表情秘密」比語言表達還要厲害100倍?
●說話時,哪些小技巧讓你察覺人們的弦外之音?
●何以說話像打球,有共識才能有共鳴?
●為什麼只要把說話順序顛倒,就能譜出美妙樂章?
如果你想
◆ 和人說話不NG、不跳針
◆ 說出好故事,贏得好人縁
◆ 打招呼就能瞬間抓住人心
◆ 說話有共鳴,大家作伙「搏感情」
◆ 懂得「看臉色」,說該說的話
◆ 說對話,說出來的言語美妙動聽
請翻開本書,答案即將一一為您揭曉,
做人懂得在對的時機說對的話,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說到底,講話就是『修鍊』,這是一門學不完的功課。
只要有開始,永遠不嫌晚。

第二章 這麼說,讓說話成為一件有趣的事
懂得聽,才是學會說話的開始在社交過程中,最善於與人溝通的高手,是那些善於傾聽的人。
如果你不能「好好聽」別人說,那麼別人十之八九也不會聽你「好好說」。
**

  提到說話,最重要的其實並不是什麼說話的技巧,而是傾聽的藝術。
  傾聽是比說話更美麗的語言。學會傾聽,才是說話的開始。人有兩個耳朵只有一個嘴巴的原因,就是要你多花兩倍的精神聽別人講話。
傾聽的藝術不僅在人際關係中非常重要,在日常家庭生活中也同樣重要。我的朋友小琪平日工作非常忙碌,每天下班後還得忙著做家事,以及準備兩個小孩第二天的便當,儘管如此,每當孩子們想同她講話的時候,她都很注意聽。
一天晚上,小琪在廚房和兒子討論一些事,忽然小兒子抱著她說:「媽咪,謝謝你,我知道妳非常疼我。」小琪非常感動,不過兒子突如其來的舉動也令她感到有些訝異,便問道:「當然我非常疼你,難道你不知道嗎?」
小兒子答道:「不是這樣的,媽咪。我這麼說是因為我知道不論什麼時候,當我想和妳講話時,妳都會放下手邊的工作,很注意的聽我講。」
**
浮世語
  有一天,貓媽媽把小貓叫來說:「你已經長大了,三天之後就不能再喝媽媽的奶,要自己去找東西吃。」
  小貓惶恐的問媽媽:「媽媽,那我應該吃什麼東西呢?」
  貓媽媽說:「你要吃什麼食物,媽媽一時也說不清楚,就用我們祖先留下的方法吧!這幾天夜裡,你躲在人們的屋頂上、樑柱間、箱籠裡、陶罐邊, 仔細的傾聽人們的談話,他們自然會教你的。」
小貓的傾聽

  第一天晚上,小貓躲在樑柱間,聽到一個大人對孩子說:「小寶,把魚和牛奶冰在冰箱裡,小貓最愛吃魚和牛奶了。」
  第二天晚上,小貓躲在陶罐邊,聽見一個女人對男人說:「老公,幫我的忙,把香腸、臘肉掛在樑上,別讓小貓偷吃了。」
  第三天晚上,小貓躲在屋頂上,從窗戶看到一個婦人叨念自己的孩子:「乳酪、肉鬆、魚乾吃剩了也不會收好,小貓的鼻子很靈,明天你就沒得吃了。」
  就這樣,小貓每天都很開心,他回家告訴貓媽媽:「媽媽,果然像您說的一樣,只要我注意聽,人們每天都會教我該吃些什麼。」
  靠著聽別人談話,學會了生存的技能,小貓終於成為一隻身手敏捷大貓,牠後來有了孩子,也是這樣教導孩子:「仔細傾聽人們的談話,他們自然會教你。」
  人們在溝通時,其實就是一種故事的交換,我們不斷地交換資訊,以便於更進一步認識彼此。
友誼,從懂得傾聽開始
人與人之間要想建立良好關係,重要的是先好好聽別人講話。
當有人來向你訴說他的問題時,千萬不要隨口說:『我明白,我明白。』因為當你草率應答的同時,其實你一點也不明白;更糟的,你根本沒有聽他訴說。當然,有些時候我們頻頻說:「我明白」,或許是有意使對方放鬆情緒,但是一味地使用此種方式反而容易造成反效果,不僅令人生氣,也令人失望。
試想對方為此問題所困擾可能已長達數月、甚至數年,單憑一句「我明白」又如何能夠輕易化解?
人們很容易把問題塞進一個模子裡,認為這個問題和從同一個模子裡倒出來的千千萬萬個問題一模一樣。孰不知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的經驗也是獨一無二的,沒有兩個人的問題是完全相同的。
說話,也是一種分享
  我們都有兩隻耳朵不是嗎?不妨用手先把耳朵摀起來看看,是不是聽不到聲音?再試試只用一邊的耳朵聽聽看,雖然聽得見,不過其實有點不太清楚。
所謂說話,某種形式上就是一種分享,並且透過友好的對話,建立彼此的共鳴感。但如果你一味地把別人的話當作耳邊風,根本無法達到有效溝通的目的。
  所謂良好的溝通,並不是要你趕快接話,而是要專心聆聽。唯有多傾聽,多察言觀色,說話才能恰如其分。
  很多人都以為,要想炒熱氣氛,就得趕緊加入談話。其實一個好的傾聽者,
遠勝過一個不得體的說話者。因為一般人通常不會期望自己說話時,一定要有人答腔,他們真正在意的,反而是自己說話時,對方有沒有認真聽。
  如果你認真傾聽對方的談話,他就能感受到你對他所說的內容感到興趣,也會因此聊得更起勁、更熱絡。
聆聽,也是一種互動方式
只受過四年小學教育,二十三歲創業、七年後成為日本收入最高的人,當他一九八九年去世時,留下了十五億多美元的遺產。這就是被稱為「經營之神」的松下幸之助傳奇一生。當松下幸之助被問到他的經營哲學時,他只有簡單的一句話:「首先要細心傾聽他人的話語」。
  行銷業務人員馬克,每天他都忙著拜訪客戶,他發現,許多人不能讓對方留下深刻印象,是因為自己沒有專心聽對方講話。他說:「人們往往只關心等一下自己要講什麼,因而根本沒注意聽對方現在究道在說些什麼。事實上,好的聽眾比好的演講者重要,但具有這種能力的人顯然並不多。」
 一位業務鼎盛的心理醫生每小時談話費高達四千元,而他的主要工作是:「耹聽客戶抱怨」。根據「讀者文摘」的一項調查顯示:「許多人打電話給心理醫師,其實,他們真正需要的,也是聽眾而已。」
  所以,如果你想成為一個「談話高手」,首先必須成為一個能夠專心聽別人說話的人。
適時沉默,有助於良好溝通
  傾聽別人說話有幾個重點如下:
1.別忙著說話
學習說話只需二年的時間,學習沉默則需要六十年的時間。
  人人都喜歡當說者甚於當聽眾,因為在瞭解對方有何想法之前,人人都希望自己可以先被對方瞭解。但若想獲得對方的認同,則必需先學會洗耳恭聽才行。
2.專心誠懇的態度
與人談話時,眼睛一定要注視著對方。同時自然而然以點頭、搖頭等肢體語言傳達出你對話題的投入,使對方能確實感受到你對雙方談話的重視。
3.肢體語言的良好回應
  傾聽不僅運用到耳朵,還要運用到眼、口、手。能夠讓對方感受到真正的誠意的方法,就是以肢體動作與眼神來回應對方。
學會聽別人說話,是一種尊重與讚美
  有些人表面上在聽別人談話,但卻左顧右盼顯得心不在焉,甚至一心一意只關心自己想講的內容,不斷找機會插話,至於對方在說什麼,根本聽不進去。當然,可想而知的是這場不愉快的談話必然草草結束。
  上帝給人們兩隻耳朵,一張嘴,其實就是要我們多聽少說。生活中,最有魅力的人一定是一個傾聽者,而不是滔滔不絕、喋喋不休的人。傾聽,不僅僅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你所能給予別人的最有效,也是最好的讚美。不管說話者是上司、下屬、親人或者朋友,或者是其他人,傾聽的功效都是同樣的。人們總是更關注於自己的問題和興趣,同樣,如果有人願意聽你談論自己,你也會有一種受到重視的感覺,不是嗎?
  在社交過程中,最善於與人溝通的高手,是那些善於傾聽的人。也許在交談過程中她並沒有說上幾句話,但是反而能更能得到他人的肯定與認同。
傾聽,要用心、用眼睛、用耳朵去聽
  會議室裡,林經理和前來理論的客戶一言不合吵了起來,只聽見林經理拼命地忙著解釋公司的立場,而客戶卻愈聽愈氣,最後拋下一句:「從頭到尾都是你在說,我不要聽了啦!」於是一臉氣嘟嘟地推開門憤憤離去。
  正巧在大門口前遇見了前來瞭解狀況的總經理,只見這名客戶氣惱地說:「很奇怪吔,我說的話他都不聽,到底是我有問題,還是他有問題?就只是一直說他自己想說的話。」
  在小說《傲慢與偏見》中,麗翠在一次茶會上專注地聽著一位剛剛從非洲旅行回來的男士講非洲的所見所聞,幾乎沒有說什麼話,但分手時那位紳士卻對別人說,麗翠是個多麼善於言談的女士啊!看!這就是傾聽別人說話的效果。
  它能讓你更快地交到朋友,贏得別人的喜歡。當然,傾聽不僅僅是保持沈默,用耳朵聽聽而已。
  真正的傾聽,是要用心、用眼睛、用耳朵去聽。不管是在日常的社交過程中,還是在職業場合裡,傾聽是我們對別人最好的一種尊敬。善於傾聽,就會讓你處處受到歡迎。
讀後感
如何成為高明的傾聽者
.直接說明:直接反應聽懂對方的言語表達。
.細心觀察:仔細觀察對方的聲調和肢體語言。
.善意回應:婉轉點出對方內心感受。
.良好回饋:引發更多訊息。最常見的如:「能否請你告訴我更多有關於…」
小書籤
柏拉圖:「聰明人說話,是因為有話要說;愚笨的人說話,則是因為要說些話。」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延伸查詢 Google Books Amazon

韓靖
學歷
政治大學社會系畢
經歷
◎曾任職於上市櫃公司,分別擔任過人事行政主管、總經理特別助理、副總經理等各項高階主管職務。
◎專長人力資源規劃與企業管理。
◎現擔任企管顧問公司總經理,時常應邀至各大機關團體及企業機構演講,
由於工作所需時常往來上海-臺北;喜歡攝影、熱愛旅遊,鍾情於文字創作。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