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政治與京劇表演文化 [電子資源[電子書] / 王安祈著
- 作者: 王安祈 著
- 其他作者:
- 其他題名:
- 性別政治與京劇表演文化
- 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叢書.
- 出版: 臺北市 :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1[民100]
- 叢書名: 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叢書, 研究篇 ;2
- 主題: 京劇 , 表演藝術 , 劇評
- 版本:初版
- ISBN: 9789860292176 (電子資源) :: NT$450
- URL:
airitiBooks華藝電子書
- 一般註:資料形式:文字 檢索形式:電子書服務平台 系統需求:網頁瀏覽器或iRead eBook
- 書目註:參考書目:面359-375 附錄:豫劇在臺灣的政治與藝術
-
讀者標籤:
- 系統號: 005213978 | 機讀編目格式
館藏資訊

◆作者身兼京劇研究學者、創作的實踐者與戲迷等三重身分,從編劇、導演、演出甚至舞台設計的角度,全方位剖析百年以來京劇發展的軌跡。
◆本書主張透過個性化與文學化的創作與演出,表現女性敏銳易感的情思,以活生生的劇場藝術作為京劇在當代社會中的定位。
◆本書收錄《孟小冬》、《金鎖記》等七部新編京劇彩色劇照,圖文並茂,呈現京劇表演的精彩身段。
本書以京劇為主題,從性別與政治角度切入,剖析民國以來京劇表演文化的藝術呈現。全書各章各有關懷、自成架構,但若綜合觀之,又共構完整體系。議題涉及「乾旦與坤生,政治與藝術,主流與邊緣,案頭與場上」。論述內容跨越百年,兩岸發展同步觀照,細膩討論京劇的「編、導、演」甚至舞台設計,所有創作層面俱涵涉其間。
本書開頭藉由乾旦與坤生對舉,說明演員對於另一性別角色性格的塑造與追摹。民初四大名旦之一的梅蘭芳,使京劇由「老生掛頭牌」轉為「旦行掛頭牌」,並以男性身分形塑舞臺上的女性角色,乾旦深刻影響了坤旦,主導了京劇文化。而經由小蘭英、恩曉峰與孟小冬等女老生的努力,脫盡脂粉,塑造男性形象,使坤生進入藝術的評價領域。
而後性別意識開始在京劇劇本中出現,一九五○年代初期,中國大陸戲曲改革後,女性的內心被細膩鋪陳,京劇的表演藝術表現了女性對情愛與幸福人生的追求。本世紀初,臺灣的京劇也走出傳統的男性價值觀,以女性視角切入,體現了女性的自覺、自省、自矜與自信,甚至寫出情慾的流蕩和不可言說的恍惚幽情,探索的空間更大。
另一方面,本書進而申論京劇在中國大陸與臺灣面臨的處境,禁戲反映政治對藝術的監控,兩岸皆然。除此之外,戲曲改革對於京劇在中國大陸的發展,產生令人無法忽視的影響,經歷此一變革後的京劇,已非傳統的京劇;而京劇這個發源於北方的劇種在南渡之後,在臺灣則遭遇認同與被認同的問題,如何尋找新的觀眾是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
作者王安祈教授不僅是京劇的學術研究者,也是創作的實踐者,致力於通過文學化與個性化的創作,使新編京劇躋身臺灣當代文壇之列;她以文學筆法寫出女性敏銳易感的情思,將小劇場顛覆背叛的實驗精神運用在劇本創作,讓京劇不再只是被保存的「傳統藝術、文化遺產」,而是呼應現代文化思潮的文學劇場,是活生生的劇場藝術。
王安祈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博士
現為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系所特聘教授、國光劇團藝術總監。
曾任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二十餘年,出版學術著作多本:《為京劇表演體系發聲》、《當代戲曲》、《臺灣京劇五十年》、《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明代戲曲五論》、《明傳奇及其藝術》、《寂寞沙洲冷──周正榮京劇藝術》、《光照雅音──郭小莊開創台灣京劇新紀元》、《金聲玉振──胡少安京劇藝術》等。學術研究曾獲國科會傑出獎、胡適研究講座。
一九八○年代開始為「雅音小集」、「當代傳奇」編寫京劇劇本,與郭小莊、吳興國、朱陸豪、魏海敏等京劇名家合作,至一九九○年代累積京劇劇作十餘部,包括《孔雀膽》、《紅樓夢》、《袁崇煥》、《王子復仇記》等,收入《國劇新編――王安祈劇作集》及《曲話戲作――王安祈劇作劇論集》。作品曾獲新聞局金鼎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編劇學會魁星獎、四次獲得文藝金像獎。一九八八年當選十大傑出女青年,一九九○年獲青年獎章。
二○○二年任國立國光劇團藝術總監以來,新編京劇《王有道休妻》、《三個人兒兩盞燈》、《金鎖記》(與趙雪君合編)、《青塚前的對話》、《歐蘭朵》、《孟小冬》、《百年戲樓》(與周慧玲、趙雪君合編)等,前四部收入《絳唇朱袖兩寂寞――京劇.女書》劇本集。並應國家交響樂團之邀新編歌劇《畫魂》。二○○五年獲國家文藝獎,二○一○年獲金曲獎作詞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