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69
0
0
0

伊斯蘭國 / 派崔克.柯伯恩(Patrick Cockburn)著 ; 周詩婷等譯

館藏資訊

伊斯蘭國(IS/ISIS/ISIL)的前身是伊拉克基地組織。
賓拉登死後,他們迅速發展。現在的伊斯蘭國,殘暴得連基地組織都必須與其劃清界線。而他們的領土,也在短時間內擴張逾7個台灣大,比英國還大,領有六○○萬人,有能力對外銷售石油,每天進帳二○○萬美金,甚至有稅收體系──儼然是個真正的國家。

◎伊斯蘭國能在2014年立國,要謝謝美國
如果沒有美國送武器給敘利亞所謂反阿塞德組織,ISIS也拿不到美軍最精良的武器。若不是美國與「溫和派」互通聲氣,ISIS也無法掌握美國動向。
在美國的支持下,伊拉克成立了世上少有的腐敗政府,把人民逼去支持ISIS。美國資助伊拉克41.6億美金建立35萬大軍,不但餵飽貪官,還敗於ISIS六○○○人,直接奉送石油大城摩蘇爾!伊斯蘭國之所以成長、茁壯、建國,怎麼能不謝謝美國?

◎送桶瓦斯到巴格達,要1萬美元
過去的伊拉克,給人的印象不外乎海珊、石油與專制政體。而美國從海珊手裡「解放」伊拉克以後,現在的伊拉克,不但政府腐敗,連軍紀也一同敗壞!一位伊拉克退休將領對現在伊國軍隊評語是:「貪腐、貪腐、貪腐!」
貪腐,讓伊拉克人當兵要付錢、升官要付錢,連期滿出獄都要付錢!國家的軍隊變成純粹的投資人,35萬大軍+65萬警察,加上41.6億美金的經費,打不過ISIS的6000人。而伊拉克的墮落,也成為ISIS壯大的溫床,中東國境崩潰的前奏。

◎沙烏地不是當美國的友邦?怎會是恐怖組織的金主?
空襲敘利亞!警告ISIS!沙烏地阿拉伯這位美國的盟友,並肩作戰的夥伴,其實也與九一一事件有關,而且從未被究責?不只是ISIS,沙烏地阿拉伯還是基地組織的金主,中東諸多激進組織、反抗運動的參與者、指導者!
聖戰、阿拉伯之春、反恐戰爭,沙烏地阿拉伯通通有分!為什麼?而又是什麼原因,讓沙烏地阿拉伯緊急剎車,轉向美國一起「反恐」?而若是──轉向已經太晚,又會造成甚麼樣的影響?

◎反恐戰爭全面潰敗,伊拉克即將消失?
二○○三年,美國推翻海珊政權。然而,換來得卻不是一個自由、民主的國家,而是一個分崩離析的伊拉克。ISIS,一個「恐怖組織」,不但已經擊敗美國支持的伊拉克政府,並幾乎已經獨立建國。
美國、沙烏地等6國聯手空襲-─也無法遏止ISIS的腳步!
是什麼樣的誤判,導致美國徒耗人力與財力,最後只能黯然撤離伊拉克?而美國與「盟友」的作為,看似聲勢浩大,卻攔阻不了ISIS──原因又在哪裡?而在反恐戰爭全面潰敗後,我們即將面對的,又是什麼樣的中東新局勢?

◎石油重鎮摩蘇爾四天就淪陷的第一手觀察        ──出版前緊急追加,全球搶先曝光!
透過公然殺害記者、並將影像透過網路傳布到全世界,ISIS成功打造自己的恐怖形象!以至於在二○一三-二○一四年間,幾乎沒有完整的伊拉克資訊進入西方世界的主要媒體當中。
也因此,石油重鎮摩蘇爾的陷落讓西方世界陷入一片靜寂。大家都嚇壞了──摩蘇爾是怎麼陷落的?這可是伊拉克第二大城,伊拉克的石油命脈!到底發生什麼事?
作者派崔克.柯伯恩(Patrick Cockburn)是英國獨立報的資深記者,駐中東超過35年。本書不但獨家搶先披露的完整紀實,作者並深入紀錄摩蘇爾人對此的反應與想法,由此觀察ISIS的興起,究竟對伊斯蘭世界投下一個甚麼樣的震撼彈。

◎英國《獨立報》駐中東35年資深記者,中東第一手資訊!
本書作者派崔克.柯伯恩(Patrick Cockburn)目前是獨立報(The Independent)的資深記者,駐派在中東已達36年。經歷過海珊崛起、波灣戰爭與伊拉克戰爭,到伊拉克後海珊時代的貪腐伊拉克,柯伯恩不但深入險境,也透過各種管道汲取各種消息!根據內文,他知道九一一的國會報告被刪除二十八頁,抹去沙烏地阿拉伯在九一一事件當中的足跡。他從伊拉克的高階將官處探聽消息,確認摩蘇爾戰役為何百萬大軍敵不過6000人。他直接與聖戰士對談,還原中東局勢的真正面貌。

本書特色:
快速竄起的伊斯蘭國,佔有的領土已逾7個台灣大
它已經不只是個「恐怖組織」
而是一個──真正的「國家」!

《獨立報》駐中東逾35年資深記者
派崔克.柯伯恩(Patrick Cockburn)的第一手資訊
全球搶先發行!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延伸查詢 Google Books Amazon

派崔克.柯伯恩(Patrick Cockburn),1950年3月5日出生於愛爾蘭,畢業於牛津大學的聖三一學院,其父克勞德.柯伯恩(Claud Cockburn)也是知名的社會主義作家與記者。

派崔克是知名的伊拉克記者,從1979年起擔任《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的中東通訊員,並定期為《倫敦書評》(London Review of Books)撰文,目前則為《獨立報》(The Independent)記者。曾在2005年榮獲瑪莎.蓋爾霍恩記者獎(Martha Gellhorn Prize)、2006年榮獲詹姆斯.卡麥隆記者獎(James Cameron Prize)、2009年榮獲奧威爾新聞獎(Orwell Prize for Journalism),並於2013年被提名為年度國外評論員(由Editorial Intelligence知識網所舉辦的評論獎)。

柯伯恩一共寫過三本有關伊拉克現代史的書,第一本《破土重生:海珊的復活》(Out of the Ashes: The Resurrection of Saddam Hussein, 1999)是與其兄弟安德魯(Andrew Cockburn)合著,內容與伊拉克早期的戰爭有關。
美國入侵伊拉克後,他又寫了《占領:伊拉克的戰爭與抵抗》(The Occupation: War and Resistance in Iraq ,2006),這本書入選了2006年美國國家書評獎的非小說類(the 2006 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 for nonfiction);第三本是《薩爾德:薩爾德與什葉派在伊拉克的復興與奮鬥》(Muqtada: Muqtada al-Sadr, the Shia Revival, and the Struggle for Iraq, 2008),是以報導的方式介紹薩爾德家族在近代的宗教與政治衝突,以及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以後,薩爾德運動的發展。

《受傷的男孩》(The Broken Boy, 2005)則是柯伯恩的回憶錄,描寫1950年代他在愛爾蘭的童年時光,以及他如何戰勝小兒麻痺症。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