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93
0
0
0

南海 : 21世紀的亞洲火藥庫與中國稱霸的第一步? / 比爾.海頓(Bill Hayton)著 ; 林添貴譯

館藏資訊

=本書特色=
1. 理解南海的戰略意義、東南亞各國的歷史情仇、重要島礁爭奪戰,以及與21世紀的中美戰略競賽大棋盤。
2. 理解台灣在南海問題中的角色與地位。
3. 擴展國際觀,掌握當前全球外交官、媒體、學界最關注的戰略熱點。
4. 2014《經濟學人》年度選書,作者比爾•海頓是BBC資深國際問題記者,公正客觀地涵蓋南海問題的歷史、法律、能源、外交、軍事各個面向,且以簡馭繁、深入淺出,是理解南海問題的第一本也最具權威性的書籍。

=本書內容=
上千年的文明衝突、百年來的殖民創痛
民族復興的渴望、天然資源的爭奪

南海主權爭議
不只是東南亞各國的軍事外交鬥爭
不只是美中爭霸的前哨
更考驗著世人是否能夠和平化解爭議、合作迎向未來。

南海,英文名稱為the South China Sea,意為南中國海。然而,同一片海域,位在越南之東,因此越南人稱之為「東海」。它又位在菲律賓之西,因此菲律賓人稱之為「西菲律賓海」。何以其英文名稱的命名者獨厚中國,以中國人的觀點來為這片廣袤的水域命名?其實,英國人也還沒這個特權。五百多年前,為了尋找荳蔻與丁香的葡萄牙人來到了麻六甲海峽,意外發現通往傳說中的「震旦國」(Cathay)的入口,於是就把麻六甲海峽以東的水域取名為「中國海」(Mare da China,即Sea of China)。後來,葡萄牙人繼續往日本推進,才發現「中國海」太大,必須改名為「南中國海」,以有別於中國東海岸的廣大水域。於是,儘管它就在越南與菲律賓人的家門口,它是南中國之海。

在這個命名的過程中,南海周邊國家沒有發聲權。南中國海之所以是南中國海,反映的是一群遠方的訪客的觀點。

隨之而來的是侵略、殖民、帝國主義,與一種當時的東南亞居民不熟悉的「西發利亞體系」。無視於當地居民在地獨特的生活習性,以及扶南、占城、三齊佛等曾經輝煌的文明傳統,歐洲人在一五二九年簽訂了「薩拉戈札條約」,它大刀一砍,把東南亞各國切割為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大勢力範圍。一八二四年,英國人和荷蘭人又在麻六甲海峽的海上憑空畫一條線,英國人得到北邊,荷蘭人只能待在南邊。歐洲人依據他們的國家觀念劃清界線,但當地的本土馬來人卻被迫放棄千百年來的生活習慣。想依傳統方式過活的人成了「走私客」,試圖抵抗的人則淪為「海盜」。

歷史的捉弄延續至近代。無論是中國、越南、菲律賓,他們所尊奉的「神聖的固有疆土」,其實多半是近代的殖民帝國為了自身的利益武斷劃分的界線。當中國與越南的民族主義為了西沙群島的主權爭議而爆發時,兩國人民都忘了,兩國以今天的越南和中國邊界首次交戰只不過是一九七九年的事。在漢、唐時,「華」、「越」不分。早期的衝突是地區性統治者、軍閥和豪族之間的征戰。對立雙方的語言未必不同,也不是今天的越南話。遲至法國人殖民越南的時候,為了統治方便才劃定了越南與中國的邊界,並把各種姓氏二分為「中式」與「越式」。

左右過去歷史的當然是今天的政治。中國人急於洗刷「百年屈辱」,絕不在主權議題上退讓。越南共產黨對「反中」又愛又恨,民族主義既可以用來打擊黨內異己,但又怕擦槍走火,傷及越共的統治合法性。菲律賓則徘徊在反美與擁美之間,不確定該何去何從。台灣呢?台灣該延續過去中華民國對南海的主權主張,還是另起爐灶,改弦更張?

偏偏,千百年來糾纏不清的歷史與政治問題,撞上了21世紀最棘手的地緣政治熱點。日本於二戰投降之後,放棄了南沙群島的主權。但一九五一年的「舊金山和約」沒有指定這些群島歸屬於誰,於是成了周邊各國躍躍欲試的無主之地,導致無窮的糾紛。

然而,表面上的外交、法律爭議都集中在幾個島嶼、礁石的主權歸屬,但其實各政府覬覦的是背後更大的利益。南海不僅是世界上交通最繁忙的海上商業大道,本身更儲藏了誘人的天然資源。全世界1/3的石油和1/2的天然氣,以及50%以上的海上貿易要經過麻六甲海峽,運到中國、台灣、韓國和日本。誰控制了南海,就等於控制了東亞各國的經濟咽喉。此外,南海地底儲藏有一百一十億桶石油和一百九十兆立方英尺的天然氣,使它成了周邊國家與跨國石油公司眼中的肥羊。

當然,在這一切的衝突、對立、盤根錯節的背後,勢力最大的影武者還是遠在太平洋另一端的美國。然而,美國「重返亞洲」的戰略可能重建它在東亞的威信嗎?面對蓬勃發展的中國,經濟持續低迷的美國的軍事領先可以保持多久?近期中國在南海一連串的耀武揚威,是否象徵著它即將背棄鄧小平「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指導原則呢?還是這都只是中國在虛張聲勢,以防被人看穿它只是隻「紙老虎」呢?東協各國一方面需要美國提供的安全保障,但又不能抗拒中國巨大的磁吸效力。他們將要如何選邊?

漫長而複雜的歷史糾葛、迫切而攸關發展的經濟、軍事難題,在在考驗著菲律賓、越南、柬埔寨、汶萊、馬來西亞、印尼、泰國,以及中國、美國的智慧。南海有可能是21世紀最危險的亞洲火藥庫,中美交鋒的戰場,但如果各方願意捐棄成見,真正做到「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範下和平解決爭議,其巨大的戰略與能源價值將為亞洲與世界帶來穩定的繁榮。

《南海:21世紀的亞洲火藥庫與中國稱霸的第一步?》先從東南亞各國歷史背景的鋪陳開始,接著闡述國際法、油氣利益、民族主義在南海爭議中的角色,再次分析外交、軍事與最終的解決之道。內容廣博,涵蓋南海問題的全部面貌。作者比爾•海頓是長期派駐東南亞的BBC資深記者,對於當地有深刻的理解,且寫作風格深入淺出、簡明流暢,立場公正客觀。《南海》榮獲《經濟學人》2014年年度選書,是任何想要了解21世紀世界與東亞問題的讀者不可錯過的傑作。

=認清七大矛盾,看穿南海迷霧=
1. 主權與領土是殖民者帶來的新觀念。
儘管南海周邊各國都進行大量的考古研究並引經據典來主張南海諸島是他們的「固有領土」,然而,千百年來東南亞的政治組織乃「曼達拉」體制,根本沒有今日所謂的民族國家。今日越南與中國的國界,還是法國殖民政府劃定的。

2. 中華民國創發、中華人民共和國延續的「九段線」主張,理據薄弱。
民國初年時的中國民間與政府對南海地貌幾乎一無所知,早期地圖錯誤百出,暗沙曾被當作島嶼,如今的西沙群島在當時竟被當作國境最南的南沙群島。此外,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內容,主權的判定完全以地理條件為準,「歷史權利」完全無關。

3. 台灣有機會是最大贏家。
如果中國、越南、菲律賓都堅持目前的立場,即要求國際法庭將所有南沙群島視為一整體並做出主權歸屬的裁判,那麼,鑑於中華民國擁有南沙最大的太平島長達70年,我們的勝算將會最大。

4. 填海造陸無助於確立主權。
儘管南海周邊各國都紛紛填海造陸,希望藉此擴大領土範圍,但實際上根據《海洋法公約》,在天然狀態中不能支持人類居住或位在海面之下的地貌,本身無法享有領海或專屬經濟區。

5. 石油藏量眾說紛紜。
根據權威估計,南海只有110億桶石油和190兆立方英尺的天然氣是有商業價值的,但中國一年就需要用掉30億桶的石油,因此南海的能源戰略價值有限。然而,由於中共高幹已經宣示勢在必得,中下層官員無法改口,僵化的官僚政治導致南海石油夢越吹越大。

6. 解放軍虛張聲勢,美國坐享其利。
解放軍鷹派將領經常語不驚人死不休,但其實色厲內荏。美國國防部與軍火工業卻樂見其成,因為中國威脅越被誇大,越能爭取更高額的國防預算。

7.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缺乏威信,美國本身就未簽署。
1982年通過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有163個國家簽署,中國也簽了,但美國參議院以有損美國主權而拒絕簽署,以致該公約與華府有虧信譽。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延伸查詢 Google Books Amazon

比爾.海頓
英國BBC新聞記者,嫻熟亞洲問題,常為《泰晤士報》(The Times)、《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曼谷郵報》(Bangkok Post)撰稿,撰寫本書期間他正在協助緬甸進行國家廣電部門的改革。他曾於2010年出版《越南:躍升的飛龍》(Vietnam: Rising Dragon)。
除東南亞外,他亦經常駐中東、中歐與巴爾幹半島等地採訪。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