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90
0
0
0

諾貝爾生醫獎. 不能錯過的科學十年進展 = Nobel Prizes in medicine / 2005-2015 : 科學月刊社著

館藏資訊

不能錯過的科學十年進展
2007年生醫獎得主奧利弗.史密西斯說:
「並非成就感,而是好奇心,
讓我持續嘗試解決問題,並且獲得解答。」

再生醫學及細胞療法,為遺傳疾病和慢性疾病帶來新希望。
專研開發疫苗、找出新藥,讓病毒、細菌、寄生原蟲不再威脅人類生命。
了解神經記憶和辨識機制已成為人工智慧參考的系統,
資料的貯藏、運算和輸出,將會帶給未來社會文明更大的衝擊。

每年十月諾貝爾獎頒布之後,都不免在媒體和學界引來話題,話題從獲獎人的國家和背景,學術經歷和奮鬥歷程,到得獎感言和頒獎花絮,諾貝爾獎誠然是全球科學界每年最大的盛事,因為它代表了科學成就的巔峰,也展現了科學發展的最新趨勢。
  《諾貝爾生醫獎2005-2015》集結科學月刊每年在諾貝爾生醫獎得主公布時,邀請國內該領域的專家,針對該年各個得主的生平事蹟和得獎領域做深入分析,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和說明,讓讀者瞭解最前沿的科學研究現況。從學術發展的潮流到學術傳統的傳承,前瞻性地引導讀者思考科學的前景。
近十年生醫獎得主的研究領域包含以下幾類。第一類為感染性疾病,獲獎科學家所作的研究分別代表病毒、細菌及寄生原蟲的感染,這三大類的感染仍持續威脅人類生命,比如西非爆發的依波拉等。第二類為分子與細胞學,透過對於DNA運作和分子機制的瞭解,致力於癌症、老化及神經性疾病預防上。第三類為生殖生物學,生老病死乃生物必徑之途,醫學科學家則用研究解決不孕夫妻渴望有自己孩子的希望,也創造疾病小鼠模式來解決,iPS將帶給以細胞為藥治療癌症,遺傳性病和慢性病的新希望。以上研究本書都有精彩闡述。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撰稿的台灣科學家當中,有許多和得獎大師有師承關係,讓我們一窺得獎者或特立獨行的研究風格,或平易近人的為人處事一面,更神遊於他們治學的風範和精神,諾貝爾獎,得之不易,但有跡可循。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延伸查詢 Google Books Amazon

科學月刊
《科學月刊》(Science Monthly)是台灣本土科普領域的代表性刊物,代表好幾個世代的台灣科學家和理工知識分子回饋社會的心意,所形成的科學沙龍風貌以及在中學科學教育和科學政策上所造成的影響,都是《科學月刊》在台灣科學社群發展以及文化影響方面的具體表徵。作為國內科普推廣的重要刊物,介紹每年的諾貝爾獎內容是不可少的任務與目標。《科學月刊》距上次將介紹諾貝爾獎文章集結成冊,已過十年,這次與八旗文化合作,十年磨一劍,刊出合集,也望在科學知識的傳遞和累積上,有所貢獻,不僅如此,《科學月刊》還會持續介紹每一年的諾貝爾獎成果,為下一個十年一書而努力。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