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83
0
0
0

柏格歐吉桑的社會學奇幻旅程 / 彼得.柏格(Peter L. Berger)著 ; 黃克先譯

館藏資訊

一部充滿幽默、睿智與嘲諷的另類回憶錄
由個人的學思歷程映現出深層的美國社會史

美國當代社會學大師彼得.柏格以82歲之齡,娓娓敘說自己豐富而精彩的社會學奇幻旅程。在回憶錄中,他既流露令人拍案叫絕的慧黠,也展現伶牙俐齒的挖苦能事。時而喋喋不休,時而火力全開,儼然是位活力十足、快意恩仇的歐吉桑。

故事的開端是,初移民美國的奧地利青年柏格誤打誤撞進入邊緣的紐約新學院,受業於三位歐陸流亡學者,形塑了未來的社會學認知與性格。這個原本對社會學懵懂無知的年輕人,透過研讀巴爾札克的小說而一窺社會學的堂奧。他本著智性上的興奮熱情,如海綿般吸取知識,並且捲起袖子做研究,依序完成碩博士學位論文,取得出師門的資格。

然而,迎接他的卻是惱人的軍旅生活。所幸,憑藉社會學本能,他立刻意識到在徵兵制下,才有機會近距離接觸美國社會的多元人口組成。退役後,輾轉於德國、美國南方等地工作,逐步拓展了自身的社會學視野。直至重返新學院任教,他開始擁有一群志同道合、長期合作的學術夥伴;但與此同時,卻也親身經歷了學院內的鬥爭現實。

被迫離開母校後,柏格意外展開從拉美到亞非的全球「社會學式旅行」,並奠定他所謂的「咖啡店研究法」(找到一群對的人,讓他們坐在一起夠久,便能激盪出有趣的想法)。期間他還有著各種「政治不正確」的經歷:在哈佛大學與女性主義學生唇槍舌戰、代表雷根政府出席國際事務、擔任煙草公司財團的顧問等。此外,他也間接參與並見證南非掙脫種族隔離的牢籠。

在幾番遊歷後,柏格旅程的終站是跨學門的「文化、宗教與世界事務研究所」。在擔任負責人的24年期間,他除了仍是出色的首席小提琴手外,也稱職扮演指揮家的角色。儘管他坦言與建制化的社會學越來越疏離,但始終沒有放棄當年在新學院習得的社會學願景——對人類世界難以預測的百千樣貌深深著迷,且為了理解這些樣貌而努力不懈。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延伸查詢 Google Books Amazon

彼得.柏格(Peter L. Berger)
1929年出生於奧地利的維也納,1946年移民美國。1954年取得新學院(The New School)社會學博士學位。為當今美國最富盛名的社會學家之一。曾任教於新學院、羅格斯大學、波士頓大學等知名學府。自1985年起,擔任著名的跨學門研究機構「文化、宗教與世界事務研究所」負責人,長達24年。一生著書20餘冊,包括膾炙人口的《社會學導引》(Invitation to Sociology: A Humanistic Perspective)、暢銷經典《社會實體的建構》(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宗教社會學名著《神聖的帷幕》(The Sacred Canopy: Elements of 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Religion)、《發展理論的反省》(Pyramids of Sacrifice: Political Ethics and Social Change)、《杭廷頓&柏格看全球化大趨勢》(Many Globalizations: Cultural Diversity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等中譯作品。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