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126
0
0
0

設計的力量 : 如何讓百年老牌煥然一新 / 大衛.巴特勒(David Butler),琳達.提許勒(Linda Tischler)著 ; 吳莉君譯

館藏資訊

IDEO執行長、《設計思考改造世界》作者提姆‧布朗(Tim Brown)強力推薦!
設計的力量非常驚人!一旦弄懂設計創造價值的法門,決定鎖定目標做設計,
就能開啟設計的力量,同時驅動企業的規模與靈活。


世界知名老牌大廠可口可樂,屹立全球超過一世紀。
讓它穩居汽水品牌龍頭的祕密是什麼?
來自可口可樂創新與創業副總裁的專業建議:
學習可口可樂如何利用設計帶動成長,
結合「規模」與「靈活」兩大優勢,
因應瞬息萬變的市場情況,無往不利!


在今日這個變化萬千的動盪市場,企業不僅要面對產業內部的新問題,甚至連它們長久發展出來的競爭優勢,也承受了前所未見的新壓力。擁有規模的老牌大企業,它們的危機在於無法快速因應變局;至於那些最靈活的新創公司,則有九成因為無法擴大規模而宣告失敗。凡是想要與時俱進、不斷成長的企業,「規模」與「靈活」都是不可或缺的必備條件。有什麼東西,能夠幫助我們同時創造規模與靈活?答案是──設計。

可口可樂是全世界最大的企業之一,過去一百多年來,它運用設計的力量,將規模拓展到兩百多個國家,打造出價值170億美元的品牌,與它結盟的零售客戶超兩千萬家,每天賣出將近20億件產品。儘管如此,可口可樂仍不斷學習。過去十年來,公司把焦點擺在如何利用設計提升靈活──這是大多數老牌企業最頭痛的問題,包括可口可樂在內。

在這本書中,可口可樂公司的創新與創業副總裁巴特勒,分享了可口可樂如何利用設計帶動成長,以及它在學習過程中經歷了哪些成功與失敗。在這本史無前例的幕後觀察裡,巴特勒和《高速企業》的資深編輯提許勒,將揭開設計語言的神祕面紗,把一些含混不清的用語轉化成一套平實易懂的原則,以各種實際案例,幫助讀者了解設計可以扮演怎樣的角色,讓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公司變得更靈活,更能適應這個複雜多變的世界;而其他各種規模和產業的公司,也能從可口可樂的經驗中學習,藉由同樣的路徑,達到企業成長的目標。

無論對大企業或新創公司的經理人而言,這都是一本清晰、可行的必讀聖經。

化設計思維為策略,讓構想成真,解決無數難題
百年傳奇品牌革新幕後推手,深入公開可口可樂內部營運祕密


探索世界各地的可口可樂分公司,沿路發掘各種範例,包括肯亞的芒果栽種、東京的瓶裝水包裝、拉丁美洲的零售小店、南非的人工物流系統、開普敦的廣告行銷、印度等國的「5by20」全球女性創業者培力計畫、美國的自由混搭汽水機,以及全球果汁視覺識別系統、植物環保瓶包裝等,了解設計可以扮演怎樣的角色,讓紅色魅力歷久彌新。

本書共分為兩篇,每篇各分三章。第一篇「設計擴大規模」:解析可口可樂公司如何運用設計的力量,將公司打造成產值170億美元的全球品牌。第一章「設計」:處理「設計是什麼」這個大哉問,說明如何利用設計創造價值,以及「鎖定目標做設計」可以達到怎樣的成果;第二章「規模」:深入研究可口可樂公司如何以策略性手法運用設計,將可口可樂擴張成全球普及率最高的品牌之一;第三章「複雜性」:觀察是哪三大現實造成今日市場的新常態,讓大環境的複雜性提升到新層次,挑戰每個企業的成長能力。

第二篇「設計提升靈活」:討論要具備哪些條件才能加入「十億美元品牌俱樂部」,並探討為什麼老牌企業比以往更難維持自己的菁英地位。另外將檢視新創事業如何利用設計提升靈活,以及老牌大企業可以採用哪些方法做到這點。第四章「更聰明」:解釋設計可以幫助所有企業學會快速失敗並且快速應變,以便在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第五章「更快速」:研究模組性系統如何幫助企業保持生存和茁壯所需的靈活性;第六章「更精實」:探討開放性系統如何在企業內部和企業的利害關係人之間,創造更大規模的合作關係。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延伸查詢 Google Books Amazon

大衛‧巴特勒(David Butler)
可口可樂公司創新與創業副總裁,負責管理「可口可樂創始人」(Coca-Cola Founders)新創育成計畫的平台和早期創投。巴特勒於2004年加入可口可樂,領導該公司的設計願景和策略。2009年,《高速企業》雜誌將他列為該年度的「設計大師」行列,2014年,《富比士》將他納入「夢幻執行團隊」之一。

琳達‧提許勒(Linda Tischler)
《高速企業》雜誌得獎編輯,負責設計與商業交集的領域,也是《高速企業》設計網站「FastCoDesign.com」的創始編輯。曾任職《波士頓雜誌》,創立「新英格蘭設計獎」(New England Awards)。也曾為《大都會居家》(Metropolitan Home)、《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和《哈芬登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撰稿。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