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4
0
0
0

追緝犯罪鑑識科學發展史(英文版) [DVD] [錄影資料]

  • 其他題名:
    • A question of identity
    • Traces of guilt
    • Instruments of murder
    • 比對身份大哉問
    • 細微的犯罪跡象
    • 尋找兇器
  • 出版: 臺北市 : 百禾文化 2015[民104]
  • 主題: 犯罪學 , 紀錄片
  • 一般註:輔助教學類 公開播映版 英語發音 普遍級 DVD
  • 讀者標籤:
  • 引用連結:
  • 系統號: 005240459 | 機讀編目格式

館藏資訊

摘要註

比對身份大哉問:在本集節目中,我們將看到對從前的人而言,沒有DNA技術卻要辨認屍體的身分,是很困難的事,這往往是破案的最關鍵。從被火燒成焦炭,到被酸液溶解,面對這些情形,科學都必須找到辦法破解。在1849年,哈佛醫學院發現如何比對牙齒痕跡"EFBC9B"這是歷史上辨識受害者身份的重大突破。另外,在30年代發展的昆蟲學,則讓我們周遭的蟲蟲小夥伴也參與破案的行列。 細微的犯罪跡象:有些犯罪者自以為聰明,犯下沒有破綻的罪行,實際上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只是要了解如何找到它們而已。指紋、毛髮、纖維都能引導我們找到罪犯。在美國最知名的謀殺懸案中,有許多事件都是藉著一絲絲血跡跟指紋完全翻盤。在本集節目中,主持人要讓大家看看這項找尋細節的科技,已經發展到何等驚人的地步。 尋找兇器:只要發生命案,就一定有凶器,凶器在犯罪案件之中能扮演把事件前因後果串聯起來的角色。在鑑識科學的發展史中,凶器曾經只是呈堂證據之一而已,如今科學家的技術,讓凶器本身就能站上證人台。在十九世紀,犯人用來毀屍滅跡的「縱火」只能當成意外來處理,幸好化學突飛猛進,縱火如今也算是凶器的一種。

內容註

比對身份大哉問(A question of identity) 1 細微的犯罪跡象(Traces of guilt) 2 尋找兇器(Instruments of murder) 3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