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資訊

從凱達格蘭族、台客到新台灣之子,我們生活在這一片相同的土地上,為什麼卻如此陌生? 凝視島嶼的過往,那看見而且觸摸到父祖心靈的感覺,讓人感到一種既溫暖又孤獨的歡喜。 歷史的核心是人,是人性、是人的命運。在每個關鍵時刻,個人如何抉擇、如何參與、如何改變歷史,往往出乎意料之外。 從消失的凱達格蘭族,帶著小提琴的革命家簡吉,在大時代颶風中飄盪的簡娥、湯德章,年頭日本徵兵年尾國軍來臨的一九四五,二二八沉默的母親林江邁……這一段段鮮活荒謬,溫暖悲哀的歲月,彷彿也印證了歷史總是在冷酷中有溫暖,毀滅中有希望。 歷史無法回頭,但勇敢真實的凝視所來之路,我們當能創造一個包容、開創、充滿生命力的新台灣。 【推薦語】 楊渡這本書,是集結他過去發表過的八篇長文而成的,最早寫於二○○五年,但八篇文章脈絡一貫,表裡如一,且十年後讀來,依然理仍在,氣仍在,對討論台灣病理核心問題所謂「本土意識」,依然是有用的參考處方。而且,可去胸中「寒氣」,使人有「溫度感」。 在台灣這些年來的政治氛圍裡,楊渡寫這些文章,出這本書,是要有些道德勇氣的。在有些人的眼裡,他是「本土人」,應有「本土意識」,他的言論,或可目為離經叛道的政治不正確。 楊渡寫的是「台灣歷史」,這叫我想起一則「歷史」故事:林則徐奉命為欽差大臣,到廣州禁菸,關山萬里,國脈民命,前途多艱。當時中國最有頭腦的知識分子之一龔自珍,給林則徐提供建言,指出困難所在,並一一試為解答。林則徐途中復謝,譽之為「非謀識宏遠者所不能言,而非關注深切者不肯言也」。 謀識宏遠屬知識層面,關注深切則是道德層面。後者尤為難得,此楊渡之書所以使人有「溫度感」也。 ──張作錦(前《聯合報》總編輯/社長)
資料來源TAAZE 讀冊
延伸查詢:Google Books、Amaz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