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學與教育 / 皮德思(R. S. Peters)著 ; 簡成熙譯注
- 作者: 皮德思 (Peters, R. S.) 著
- 其他作者:
- 出版: 新北市汐止區 :新北市新店區 : 聯經出版 ;聯合總經銷 2017[民106]
- 叢書名: 現代名著譯叢
- 主題: 教育哲學 , 教育倫理學
- 版本:初版
- ISBN: 9789570849837 (平裝) :: NT$590
- 一般註:含索引
-
讀者標籤:
- 系統號: 005245828 | 機讀編目格式
館藏資訊

教育工作者必讀!二十世紀英國教育哲學大師經典著作 在這實用功效至上的年代,我們該如何重溫教育的本質? 知識,曾是人類理解經驗的複雜方式 學習,更是你我培育寬廣視野的途徑 唯有找到教育的內在價值,才能跳脫工具性思考、厚實人生價值。 凡接觸過教育學門,必定讀過皮德思,他是奠基二十世紀英國教育哲學基礎的知名功臣。皮德思在1960年代運用概念分析方法賦予了教育哲學新生,替芸芸學子們指引了一條更為深遠、更能持續追求的學習途徑,引領時代風騷。其著作《倫理學與教育》是教育學經典文本,不但廣為流傳,書中提出的教育三大規準:「合價值性」、「合認知性」、「合自願性」更被奉為圭臬至今。 《倫理學與教育》一書涵蓋三大部份:教育的概念、教育的倫理學基礎、教育與社會控制;共十一章,自教育的最根基開始,細述其規準、理論,談論學生應在何種性質的教育環境下學習、教師與學生間權威與服從的關係,此外,他強調學校應當做為民主的機構、體現民主的價值,更將抽象的哲學精神帶入教育現場,對後世教育界的架構和精神皆有深遠的影響。 培養有意願且對具公共事務知識的下一代至關重要,皮德思在工商社會以專業至上、逐漸失落舊有教育精神之時,將二千年來西方博雅教育的傳統,帶入民主化的氛圍中,體現了它的現代價值。 延伸閱讀: 《一個稱為學校的地方:未來的展望》,約翰・I・古德拉 《學校敢勇於建立新的社會秩序嗎?》,喬治‧科奧茲 《經驗與教育》,約翰‧杜威
皮德思(R. S. Peters) 生於1919年,英國人。1938年進入牛津大學主修古典文學。畢業後擔任講師,活躍於成人教育界,後來成為教育研究院哲學講座教授;1956年4月開始在英國廣播公司開辦演講節目;1962年任倫大教育研究所教育哲學講座教授。1964年擔任教育哲學會主席,認為教育哲學應建立在哲學家與教育學家的互助合作上,所以常邀請哲學家們共襄盛舉。1983年退休後,倫敦大學特別授予名譽教授的榮銜,他最大的貢獻就是使教育哲學在教育及哲學領域皆受到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