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色電影. 格雷安.葛林短篇小說全集 / I : 格雷安.葛林(Graham Greene)著 ; 王娟娟譯
- 作者: 葛林 (Greene, Graham) 著
- 其他作者:
- 出版: 新北市新店區 : 自由之丘文創,遠足文化 2018[民107]
- 叢書名: NeoReading ;40
- 版本:初版
- ISBN: 9789869695831 (平裝) :: NT$420
-
讀者標籤:
- 系統號: 005254650 | 機讀編目格式
館藏資訊
馬奎斯最喜歡的作家───格雷安.葛林
最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尖銳刻出每一場情愛的興艾始末。
她渾身燥熱,慾望一發難熄……嘶吼得有如一隻憤怒受傷的鳥兒。
卡特靜躺在黑暗的沉默中,感到孤獨與內疚。
他感覺自己那晚背叛了他唯一愛過的女人。
一對不再相愛的中年夫妻到泰國度假,妻子要求丈夫帶她體驗情色文化,於是步入戲院觀看所謂黃色電影,第一部電影難看無趣,但妻子決定留下來,誰知第二部電影的男主角一轉身,竟是年輕時的丈夫,妻子震驚之餘,更獲知丈夫當年是出於愛上片中女主角而下海拍攝……對丈夫而言,妻子的回應是對他心中聖土的悔蔑,對妻子而言,丈夫過去的一場深愛難道對她不構成背叛嗎?
葛林筆下的妻子,集女人缺點於一身,善妒、小氣、偏執、無趣、得饒人處不饒人,缺乏魅力,連同外貌的年華老去,皺紋密得像蒼鷺皮一般,讀者循經葛林敘事線,同理主人公那位狀似無辜多情的丈夫,而做為邪惡象徵的妻子卻是到小說閤上才在讀者心中投下陰影,誠如葛林寫道「沒有比一個撩不起情慾的女人還要無趣的伴侶了」。對於女人,或許對於男人也一樣:時間才是神。你不曾現實擁有的──那總要成為過去的純真──比你眼前的更寶貴。這是愛情與人生最令人難過的地方。
〈短篇全集 I〉譯自2005年企鵝版《格雷安.葛林短篇小說全集》,全書共53篇作品(包含四部未發表作),橫跨葛林創作生涯四個時間點、前後橫亙六十年,冊I收錄葛林二商集子共25篇短篇作品。
一輩子身為天主徒的諾貝爾級作家──格雷安.葛林,為讀者啟示,神、機遇、謊言、信仰,之於人生的奧義與奧妙。偷情、著魔、激情、幻想、神話、傳說、夢想、恐懼、遺憾,與暴力,筆下交織感傷與喜劇的各種故事,主角們在關鍵處或偏離信念而慘烈犧牲、或堅守諾言而承受煎熬。刺探葛林關注的二大主題:分歧的忠誠,與衝突的情感,幾乎所有故事講的都是純真,是還在花園內的純真之人如何嚮往冒險、危險、旅程,而圍牆外的人又如何渴望回到園內。
我們都想知道究竟有沒有神,有沒有伊甸園。如果沒有?如果有?我們做出決定將截然不同。葛林沒有直說人是神的棋子,或是人造信仰下的傀儡?因為這題目的答案連他自己都沒真的問出來。一輩子沒有離婚的教徒葛林,在他的葛林王國裡,只借用小說人物與離奇際遇,描寫主角們在宗教與社會束縛下如何澈悟了真理──愛──通常是在悲劇發生過以後。這些短篇故事呈現出葛林那難以捉摸的身影,而少了主角情節分散注意,更比葛林的任何小說作品,更能讓我們一窺作家樣貌。
慎重推薦
當代最偉大的小說家──金斯利.埃米斯
葛林的寫作境界無人可及──威廉.高汀
正是葛林這樣的作家,讓我輩孤單時,沉浸在想像裡,決心有朝一日也要寫作──保羅.索魯
格雷安.葛林 Graham Greene, 1904-1991
1904年10月2日生於英格蘭赫福郡的小城,父親為當地寄宿中學校長。葛林畢業於劍橋大學,曾在諾丁罕的地方報當過無薪實習記者,後任《泰晤士報》副刊的助理編輯四年之久。
1926年,葛林改信天主教,翌年結婚。但他的婚姻和信仰都沒有因此固定下來。他的婚姻,在他育有一子一女之後便宣告分居(天主教不允許離婚,因為他們直到今天還相信「神所結合的,人不能分開」),而改由長期的偷情來替代,而信仰則是在無止盡的懷疑中掙扎辯證。所以有人說葛林是最會寫偷情的小說家。
1929年發表處女作《心內人》後不久,他辭去《泰晤士報》職務,專心寫作;不過,前幾部小說未得到回響,直到1932年《史坦堡特快車》問世才轟動文壇,好萊塢並改拍成電影。
1935年,葛林徒步遊歷賴比瑞亞,寫成遊記《沒有地圖的旅行》。1935~39年間,葛林持續為《觀察家》雜誌撰寫影評,1940年成為該雜誌的文學編輯。1941~44年,葛林在英國外交部擔任重要職位,派駐西非的獅子山國,1948年出版的《事物的核心》便是以該地作為故事背景。
戰後他卸下公職,四處旅行,足跡遍及南美、東歐、亞洲和非洲,同時以自由投稿人的身分繼續發表著作。葛林的著作豐富,小說作品有《布萊登棒棒糖》、《權力與榮耀》、《事物的核心》、《愛情的盡頭》,及《沉靜的美國人》等共二十五部,另有短篇小說集、遊記、劇本、自傳等等。其許多作品已改編成電影,如《黑獄亡魂》、《賭城緣遇》、《愛情的盡頭》和《沉靜的美國人》。
葛林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重要作家之一,有人將他所創造的小說世界稱為「葛林之國」(Greeneland),在葛林之國中,充斥著暴力、肉慾、貪婪、苦難的考驗、人性的衝突、背叛、陰謀,以及意識形態的對抗,似乎找不到一方淨土。
他的作品的另一個特色是蘊含宗教色彩,常以天主教義為中心主題。此外,他善於刻畫二次大戰後國際間的處境與當時社會的不安氣氛,透過精緻的心理描寫,深刻描繪葛林眼中的真實世界。葛林晚年長住法國尼斯,1991年4月3日在瑞士去世。他生前獲獎無數,諾貝爾文學獎曾提名他高達二十一次,可惜始終未能獲獎。高汀(William Golding)讚譽葛林「自成一格……人們在閱讀他的作品時,將會記得他是記錄二十世紀人類的自我意識與內心焦慮之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