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85
0
0
0

邊緣的自由人 : 一個歷史學者的抉擇 : 李永熾回憶錄 / 李永熾口述 ; 李衣雲撰寫

館藏資訊

★旭日中綬章得主李永熾自傳
★入圍2020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非小說獎
草根裡成長出來的人
有著草根的韌性
也有著硬挺的背脊

獻給為台灣奮鬥的每一個人

出生於八仙山的李永熾,從小過著彷彿與世隔絕的生活
沒有感受到二戰的總動員,也不知道二二八與白色恐怖
插秧、除草、游泳、抓蝦、捕蟬,就是他童年的全部
那時他從沒想過,有一天他會成為台大歷史系教授
更沒想過,他會參與社會運動與台灣獨立運動

成長於客家小村庄的他,隨著求學,一步步邁向更大的城市
東勢初中、台中一中、台灣大學、東京大學
留日期間,他親眼目睹大規模的學生運動,深受感動
復為日本蓬勃的學術朝氣所震撼,開始研讀韋伯、丸山真男、大塚久雄的著作

回國後,他積極透過翻譯與出版,將世界思潮引入台灣
1980年代,隨著台灣民主化運動的展開
他站到第一線,投身社會、政治與文化運動

參與《當代》雜誌的創辦、投入客家公共事務協會、台大教授自治運動、《中國論壇》編委、澄社、台灣教授協會、主編《首都早報》文化版、加入建國黨

一路上,他遭逢了各種抉擇
有著被邊緣化的悲哀,也有著自我邊緣化的自由

本書由傳主長女、政大台史所副教授李衣雲撰筆,涵蓋家庭生活史、學思歷程、學界故事、翻譯與文化工作、政治與社會運動等內容,是一部透過個人史,反映台灣從威權到民主的傳記,也是一本融合社會與庶民生活史的書。

【家庭生活史】
本書從傳主父母的身世寫起,那是1910年代的台灣,身為草藥醫的阿嬤,為丈夫納了偏房,生下了兒子,也就是傳主的父親;傳主的母親則是金電車推車員的女兒,幼時被送走當養女,後來不堪養兄荼毒,逃回了原生家庭。傳主的父母親,成年後,透過相親,結為連理。他們在中日戰爭如火如荼之際,搬到八仙山工作,生下了長子李永熾。這個篇章記載了早年送養孩子的情景、1930年代的婚嫁習俗,以及戰爭時期,八仙山加保台宿舍的生活。

接下來循著傳主李永熾成長的軌跡,敘說一個農家的孩子,如何在貧困的環境下,一邊幫忙做農事、劈柴砍柴,一邊想辦法念書。到了研究所時,又如何努力打工,分擔家計,資助弟妹念書。其中有著一個鄉下小孩到台大念書時,因省籍、階級、城鄉差別而遭排擠的感受,也有著跨越這些隔閡而相互扶持的真摯友誼。更有著他在現今「臺一冰店」,與一生的伴侶方瑜,認識、交往、相知相惜到結婚的故事。

最溫馨的片段,莫過於兩人成立家庭後,伴隨著兩個女兒的出生,一家人相處的時光:到興隆路田邊散步、在床邊講故事、到重慶南路逛書店、到紀伊國書店看書、租錄影帶回家觀賞、到光華商場買電腦、看漫畫等等。作者以一種真情又幽默的口吻,呈現出一家人的好感情。

【學思歷程】
就讀台中一中時,圖書館的《自由中國》、《自由人》、《天文台》,啟蒙了他的自由思想。大學時,透過學習日文,閱讀了許多日文書,研究所階段,在大部分同學都以中國史為研究重心時,他選擇當時被忌視的日本研究,以福澤諭吉為對象。

留日期間,他看到了台灣看不到的書,於是努力啃書,原本閱讀的是當時日本盛行的馬克思主義書籍,卻遭遇左派教授拒絕讓他上課,只因為他來自台灣,就被視為蔣介石的同路人,這使他對於左派份子在思想與實踐的落差,有了深刻的體驗。

在研究中,他最關心的是,日本如何從獨裁的封建體制走向比較開放的明治體制,民主化或自由化的開放體制,又如何回到軍國法西斯體制?這些過程委實值得現階段的台灣人關心。

他也從日本近代史的發展思索何謂真正的民主化,並不是打倒國民黨,台灣就會自動變得民主。而是每個國民都必須從內在發展出對自我負責的概念,追求自身的獨立與自主,為自己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負責,才能求取國家的獨立與自主。

【學界故事】
四十年的學術生涯,讓他看盡了學界百態。例如在研究所時期,即因省籍關係而無法當上助教、無法借閱到線裝書,甚至在講師時期,也因此無法獲得留職留薪的出國進修機會。也有台大歷史系同事威脅他加入國民黨,否則就要使他無法順利升等。

在他當上台大文學院院務代表時,則遭受許多誤會,許多無法成功升等的人,都以為是他害的,在外面四處說他的不對,甚至正面伸腳踢他,殊不知,在院務會議裡扯他們後腿、投反對票的,很多根本是他們認為一定會支持他的人,但院務會議裡應該保密的事,他也不會說出去,所以到頭來,黑鍋都扣在他這隻烏鴉頭上。

在指導學生方面,也有許多故事,一九八○年代末,永熾已積極參與很多社會與政治運動,台獨的主張也鮮明起來。台灣的學界與政界一向關係緊密,不僅保守勢力處於優勢,「學而優則仕」的觀念更是深入人心,很多人都擔心跟他有牽扯,會影響到自己的前途,部分他認真教出來的學生,就這樣跟他劃清界線,凡是仕途遇到不順,就怪罪是老師的台獨立場害了他們。但也有不怕死的學生,依然找他指導。

【翻譯及出版工作】
身處於資訊封閉的時代,他很想把新知識引進台灣,因此做了許多翻譯與出版的工作,包括水牛出版社、志文出版社新潮文庫、遠景出版社諾貝爾得獎系列,以及牧童出版社,都有他的作品。這些章節裡,記載著他與各家出版社合作的過程,包括他最佩服的兩位出版人:張清吉與沈登恩。

自1970年代起,他與許多家報紙、雜誌往來,參與的專欄寫作包括《中國時報》人間副刊、《聯合報》副刊、《國語日報》史地版等等,後來更參與《當代》雜誌的創辦,並且在上面發表許多論文,一九八○年代末期,也開始在《自由時報》副刊撰寫文章。些章節,記載著身為撰稿人的他如何與報社及雜誌主編,相互討論內容,透過傳遞思想,進行邊緣的文化革命。

【政治與社會運動】
1980年代,他愈來愈投入政治與社會運動,書中記錄了他參與各項運動與組織的經過,包括五二○農運的靜坐抗議、廢除刑法一百條運動,參加客家公共事務協會、台大教授自治運動、《中國論壇》編委、共同創立又退出「澄社」,投入台灣教授協會、為黨外人士站台、主編《首都早報》文化版,參與「現代學術基金會」、應邀擔任電視政論節目與談人,出任彭明敏競選總統幕僚、加入建國黨等等;其中的起伏跌宕,不僅可以讓人感受台灣狂飆年代的氣氛,也能讓人看見許多因共同理念而凝聚的團體,如何分裂、變質與瓦解。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延伸查詢 Google Books Amazon

口述/李永熾
1939年出生於台中石岡,父母皆為在地客家人。台中一中、台大歷史研究所畢業,曾赴東京大學大學院研究日本史。歸國後任教於台大歷史系四十餘年,於2005年退休。長期致力於日本歷史、文化、社會等相關研究,亦翻譯多本日文重要著作。1980年代起,積極參與台灣的社會運動暨政治改革運動。曾任台灣教授協會創會成員、建國黨發言人與決策委員、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董事、張榮發基金會國家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總統府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主任、國策顧問等職務。2022年獲得日本政府「(令和4年)春季外國人敘勳」的「旭日中綬章」。

撰寫/李衣雲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副教授。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所畢業,日本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博士。著有《變形、象徵與符號化的系譜:漫畫的文化研究》、《讀漫畫》、《台湾における「日本」イメージの変化、1945-2003:「哈日(ハーリ)現象」の展開について》等作品。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