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176
0
0
0

關懷的力量 / 米爾頓.梅洛夫(Milton Mayeroff)著 ; 陳正芬譯.

館藏資訊

很難得有一本書,
教我們如何真正關懷他人,
並且,找到人生的意義

 
父母關心孩子,愛之深責之切,但如何真正幫助他成長?
老師關心學生,但是要如何教導,引領他找到自己的路?
對於公司裡的同事,我們視為理所當然,常常忘了關懷……
一般人忙碌了大半輩子,才幡然醒悟,我這一生為何而來?人生有沒有意義?
 
王浩威  作家、心理醫師
方志華  台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教授
鄭美里  社區大學人文社會學術課程講師
余德慧  前東華大學、慈濟大學教授
誠摯推薦
 
本書的作者米爾頓‧梅洛夫,是美國的哲學教授、作家。
他的這本小書《關懷的力量》,於1971年首度出版,是極少數專門討論「關懷」這個概念的一本書。四十年來,本書深深影響了教育、醫療護理等領域,甚至一些企業人士也很推崇它。而本書的文字之美,也創造出一種讓人安心、反思的情境。

從近年來傳出許多教育問題、網路霸凌問題,不管是為人父母,當老師,或在家庭、公司裏,我們常常會忽略了關心他人的細微之處,而人又是最敏感的。或許這本充滿啟發的小書,可以讓我們靜下心來,好好想想如何關心別人。
作者認為:關心一個人,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幫助對方成長和實現自我。比如說,一位父親關心他的小孩,他會尊重這個孩子是個獨立的存在,而且有成長的需求。他感覺到孩子需要他,並回應他的需求而去幫助他成長。但是,關懷並不是利用他人以滿足自己的需要,關懷不是一種手段。

關懷是一個過程,在此過程中,人會與他人產生聯繫,關係得以發展,而透過彼此信任,關係的品質會改善而且深化,友誼也會隨之出現。不論是父母關心他們的小孩、老師關心學生、心理治療師關心他的病人、或先生關心妻子,都具有同樣的模式。

然而,我們也會關心一個想法(idea)、一個理想(ideal)、或是我們所在的社區(community),就如同作家會關心他的著作、音樂家關心他的作品,這些也是關懷的行為,而具有同樣的模式。
關懷的行為落實在生活裏,可以為他的價值觀和日常活動建立起秩序,因而他的生活會有一種穩定性出來,他能夠在這個世界上「就定位」(in place),不會四處漂泊、沒有歸宿。他能夠活出自己人生的意義。
一個人能在這世界上找到歸宿,不是靠著征服、解釋、欣賞,而是透過關心別人,以及接受別人的關心。
 
專家好評……
本書應該當作指定讀物……這本人生哲理的小書,探討人類所有活動中最實用、最核心、最合情理的面向。——《今日心理學》期刊(Psychology Today)

這本書是哲學寫作的重要里程碑。它不僅率先探討道德哲學的基本課題,明確指出對集體思維與宗教的意涵,並闡明人們嚴肅思考的所有領域,唯有關切並深深關心某個課題的人,才能對它做出寶貴貢獻。梅洛夫教授用清晰、引人入勝的方式,讓讀者覺察跟這個重要事實相關的種種。——伯特(E. A. Burtt),美國科學史家、宗教哲學家

不論是什麼年紀,只要是心智自由奔放的讀者,都會有所收穫。——《圖書館期刊》(Library Journal)

這本書簡潔而且文字優美,它以最清晰的方式,探討所有學校必須處理的兩個問題:一是成年人在這樣的學校中所處地位的本質,以及他和學生的關係;還有,學生們想在學校教育中追求甚麼,以及我們應該如何幫助他們。在我讀過的所有探討幸福美滿和諧人生的意義,以及如何幫助別人過這樣的生活的書當中,這本書是上上之作。我強烈推薦給成年人和學生。——約翰‧霍特(John Holt),美國知名教育家、作家,在家自學運動提倡者
 
對於關懷的種種說法
……評量自我成長的標準,在於我能創造、成就對方以獨立的人格成長的程度。——卡爾‧羅傑斯(Carl R. Rogers),美國心理學家、人本心理學大師

一位真正的父親必須是一個創造者,他要能創造出一個不依賴他便能成長茁壯,而不是用他的形象塑造出來的孩子。一位真正的父親必須是個藝術家,如果他試圖將孩子塑造成跟他一模一樣,就違背了人類的創造精神……。——齊爾布哥(Gregory Zilboorg),烏克蘭裔美國心理分析學家

一本書的生命就在字裏行間。一本書有它的律則,一段時間之後將成為你的創造物。你就像是個飼養馴服動物的主人。我經常為我對待小說的方式感到羞愧,我必須說,壞的不是小說,而是我。就像小說其實並不屬於我,而像是我養大的孩子。您瞧,我知道在我的小說中有哪些地方是很美的,然而當我完成一部小說之後我常會領悟到,這些美好之處不會獲得讀者共鳴,換言之,我沒有成功地將它帶出來。說來奇怪,就好像我讓小說失望了,沒有盡到我應盡的義務。——諾曼‧梅勒(Norman Mailer),美國小說家、劇作家

我不想說得一副形而上的樣子,但是在繪畫時會有一段時期,那幅畫會自己提出一些要求,如果你不是對這點超級敏感的話,你知道,你可能就會毀了那幅畫。畫作顯然是有了生命一樣。——班‧夏恩(Ben Shahn),美國畫家

我們都想要被別人需要。我們不光是有需要,當我們被別人需要時,也會備受激勵。……當我們不被需要時,會感到惶惶不可終日,因為我們感覺「未完成」、「不完整」,而唯有透過互相需要的關係,才得以完成。我們不僅會想要去尋找自己欠缺而且需要的,也會想要去找到那些需要我們的事物。——安德拉斯‧安吉亞爾(Andras Angyal),匈牙利裔美國心理學家

一個人唯有實現了他個人存在的具體意義,他才能實現他自己……一個人必須實現的意義乃是在他之上的,絕不僅僅是他自己。——維克多.法蘭可(Viktor E. Frankl),意義治療法大師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延伸查詢 Google Books Amazon

米爾頓.梅洛夫 Milton Mayeroff
美國哲學家、作家。他自1963年起,於紐約州立大學科特蘭分校(University of New York College at Cortland)哲學系任教,1979年9月因車禍過世。
他的思想源頭是杜威(John Dewey)、佛洛姆(Erich Fromm)、馬塞爾(Gabriel Marcel)和羅傑斯(Carl R. Rogers)等人的著作。
他的傳世之作《關懷的力量》於1971年出版之後,對於教育哲學、醫護倫理學等領域產生極大影響,包括影響到女性主義教育學家諾丁斯(Nel Noddings)的關懷倫理學研究。又由於本書綜論人生的意義,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真情意,文字優美洗鍊,受到諸多讀者的喜愛,1990年時被收錄於美國HarperPerennial出版社的「世界觀點」(World Perspectives)系列重新出版。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