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與死的超越 : 以智慧究明自身, 以「自淨其心」、「如理作意」為超出生死的要道 坦然面對生死, 破解生死之謎 / 陳兵著
- 作者: 陳兵 著
- 其他題名:
- 以智慧究明自身, 以「自淨其心」、「如理作意」為超出生死的要道 坦然面對生死, 破解生死之謎
- 出版: 新北市板橋區 :新北市中和區 : 華夏出版 ;貿騰發賣總經銷 2020[民109]
- 叢書名: Sunny文庫 ;77
- 主題: 輪迴 , 生死觀
- 版本:初版
- ISBN: 9789865541156 (平裝) :: NT$660
-
讀者標籤:
- 系統號: 005271241 | 機讀編目格式
館藏資訊

坦然面對生死,破解生死之謎。 佛教對生命現象、宇宙全景論述之廣度、深度、明晰度,確非世間同類學說可與倫比。 所有宇宙之謎中,最難解、最惱人,而對個人和社會又至為切近急迫的,是關於揭謎者自身的謎:人從哪裡來?生命淵源於何處?人只是一架思維機器,還是具有所謂「靈魂」的半神靈?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如何?人一死永滅,還是有來生生世?這些問題中,從生死之謎,尤其是死後有無續存的問題,關係到每個人最切身、最根本的利益,對它的解答,是人們決定人生態度、人生目標,建立人生觀、價值觀、倫理觀的基石。揭開生死之謎,無疑成為人類智慧面臨的要務。從某種意義上講,對生死之謎的破解,要比衣食住行條件的改善、工業新產品的發明等現實問題,更為現實,更為重要。 自遠古以來,被社會多數人乃至全體信奉認同,據以建立人生觀、倫理觀、價值觀,作為全部生活支撐點的對自身生死之謎的解答,主要由各種宗教所提供。 在所有宗教中,以教義體系最為豐富深厚著稱的佛教,與多數主要依感情需要仰賴神靈救贖的宗教不同,是以智慧究明自身,以求解脫生死等痛苦為主旨,以「自淨其心」、「如理作意」為超出生死的要道。佛教以「緣起」的樸素辯證法觀察生命現象,認為眾生的存在是非斷非常、即生即死而又因果、身心相續不斷的無究無盡的流轉過程,人必有前生後世,死後必受生前行為的規定,輪迴於天、人、鬼、畜、獄「五道」中,備受諸苦。佛教對生命現象、宇宙全景論述之廣度、深度、明晰度,確非世間同類學說可與倫比。 對於「生」,我們總是充滿著無比的喜悅和期待;相對於「死」,人們在平常不但忌諱去談他,對老人和病人而言,尤其是天大的禁忌,深怕出言不當,動輒得咎,更別妄想在「慶生」之後來一番「賀死」了。 只是,有生必有死,這不但是自然的定律,也是千古不磨的真理。因此,儘管死亡讓人恐懼,但只要時辰一到,不管你是誰,都得認栽。 所以,如何面對死亡、克服無端的不安,便成為你我都極度關切的生命課題。如何在自己還活著的時候,不會活得很無辜;在有朝一日不得不死亡的時候,不會死得很無奈。 作者在博綜古今中外的死亡觀念之際,以佛教的輪迴觀為正依,不但為我們循序解疑,並提出了如何坦然面對死亡的方法,以便每一個關懷自己生死大事的人,都能敢於睜大眼睛看看自己的死相,和死後靈魂將何去何從。
陳兵 一九四五年生於甘肅武山。一九六八年畢業於蘭州大學中文系。一九八一年畢業於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宗教學系,獲哲學碩士。 曾任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所助理研究員,現任四川大學宗教學所研究員、博導,兼河北禪學研究所副所長、成都市政協委員、四川省文史館館員。現從事佛教心理學的研究,帶有佛教專業的博士、碩士生二十多人。 著有《佛教禪學與東方文明》、《佛教氣功百問》、《道教氣功百問》、《道教之道》、《佛教格言》、《新編佛教詞典》、《生與死》、《重讀釋迦牟尼》、《二十世紀中國佛教》(合著),參編《中國道教史》、《道藏提要》、《道教手冊》、《諸子百家大詞典》等。在《哲學研究》、《世界宗教研究》、《法音》、《內明》等刊物發表論文百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