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84
0
0
0

鬱兒年代 : 跟父母聊鬱, 幫孩子療鬱, 7-15歲兒童憂鬱症的理解與陪伴 / 下山晴彥監修 ; Mio譯

  • 其他作者:
  • 其他題名:
    • 跟父母聊鬱, 幫孩子療鬱, 7-15歲兒童憂鬱症的理解與陪伴
  • 出版: 臺北市 :新北市汐止區 : 意識文化出版 ;我識總經銷 2021[民110]
  • 叢書名: 親子意識 ;10
  • 主題: 兒童精神醫學 , 青少年精神醫學 , 憂鬱症
  • 版本:初版
  • ISBN: 9789866166686 (平裝) :: NT$299
  • 一般註:附錄: 憂鬱症服務機構與團體 譯自: わが子の心、見えていますか?子どものうつがわかる本
  • 讀者標籤:
  • 引用連結:
  • 系統號: 005272886 | 機讀編目格式

館藏資訊

疫情時代,在家防疫是常態, 父母小孩一起關在家, 不只家長崩潰,小孩更充滿壓力! 不能在公園奔跑、不能外出享受陽光、不能盡情玩樂…… 不能去學校上課、不能和朋友玩耍…… 就算復課了,生活也已變得不同, 不安與恐懼仍深植孩子的內心。 疫情時代下的心理健康問題! 根據美國凱薩家庭基金會調查, 成人因為疫情對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的比例,在短短四個月增加53%;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公布的調查報告, 疫情期間,憂鬱症與焦慮症的發病率比之前同期增長許多, 甚至有13.3%的人因疫情造成的壓力、情緒而開始濫用藥物; 10.7%的人曾考慮自殺…… 大人都這樣了,更何況是抗壓性、自主性更低的小孩呢?! 純真可愛的兒童也有憂鬱症? 根據衛福部統計, 臺灣每年有約6千名的孩童因憂鬱症住院治療; 另一份全國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中發現, 近三分之一的兒童有精神疾患需要專業評估; 自殺是12-17歲青少年第三大死因,也是18-24歲青年第二大死因。 這些驚人的數據,讓我們不得不正視: 我們正處於「鬱兒年代」。 本該是孩子最燦爛的年華,卻讓父母遭受最心痛的損失, 而這份遺憾,絕對可以透過早期發現來避免。 身為父母的你,如何及早發現孩子的憂鬱,陪伴他一起快樂成長? ▍不友善的環境,加速兒童憂鬱症蔓延 憂鬱症的病因在於「身心」與「環境」兩大因素,而現下我們身處的環境,對於情緒並不友善:變化快速、不停地在適應環境、網路霸凌、販賣恐懼……,讓人們隨時處於被威脅的狀態,數據告訴我們,在這樣的環境下愈來愈多大人已被影響,導致憂鬱症患者數量逐年提高。然而,被影響的何止大人,「鬱兒年代」的來臨,更是我們該關心的一塊。 ▍努力的乖孩子也容易憂鬱 有學說認為,先天的氣質和個性是造成憂鬱症的一個原因。「認真、有強烈責任心和正義感、完美主義」,以及「認真、守秩序、喜歡與他人維持良好關係」是憂鬱症好發的性格。愈是努力的孩子(也就是所謂的乖寶寶),就愈容易得憂鬱症!這種認真努力的孩子大都不太會轉換心情,且會為了與人保持良好關係而勉強自己,會在不知不覺中累積壓力,消耗身心的能量,導致他們為了一點小事就會陷入憂鬱情緒中。 ▍從小就發現,憂鬱會不見 根據下山教授多年的臨床經驗與研究,許多大齡孩童或成人的憂鬱症,在幼兒時期已有輕度傾向,若能在憂鬱傾向出現時,及時給予適當的引導,是可以改變某些因天生氣質、或思考習慣而導致的憂鬱症,在未來成長與成年後,復發機率大為下降,但可惜的是,大多父母沒有及時發現孩兒的憂鬱傾向,因為幼兒的憂鬱徵兆與大人極為不同,容易誤以為在鬧脾氣,但孩子只是不懂如何用言語表達情緒。 ▍寶寶心裡苦,寶寶不知道怎麼說…… 各國研究顯示,某些青少年的「叛逆」行為,其實是憂鬱症狀的展現,他們「找不到人可以說」,於是用激烈的行為表達,那更低幼年齡的兒童呢?他們的憂鬱是「不知如何說」,因為他們的言語表達能力尚不成熟,而更難以判斷是否為憂鬱症,往往透過身體不適的症狀來展現。 如果國小的孩子有以下情況,並持續兩週以上,需要加以觀察是否疑有憂鬱症: □ 常常喊肚子痛、嘔吐,或其他的生理不適狀況,但醫生檢查後找不到病因 □ 脾氣暴躁,動不動就生氣、有攻擊性 □ 沒有食慾,而且持續了兩週以上 □ 突然哭泣,或嬰兒化 □ 晚上睡不著,或早上起不來,且容易疲倦 □ 對事物興趣減退、無精打采 □ 不想上學、只想待在家 □ 突然的學業退步,可能是因注意力無法集中、健忘 國中生(國一到國三)的憂鬱症,「拒絕上學」會演變成「繭居族」,「有攻擊性」則會變成「有暴力傾向」,最糟的情況,有的孩子甚至會想不開,採取「自傷」和「自殺」等極端行為。 ▍十歲後,確診憂鬱症的案例急速增加 台大高淑芬教授曾針對臺灣國中生隨機抽樣調查,發現憂鬱症比例在國一到國三分別是0.7%、2.6%、4.8%。作者也認為,因此時孩子的自我意識萌芽、逐步邁入青春期、加上某些未被治療的發展遲緩個案,若大人沒發現孩子在幼年時期就有的憂鬱和發展遲緩,使得症狀惡化、複雜化的機率就大為提高! ▍適當陪伴是康復的基礎,父母不要過於自責 孩子罹患憂鬱症的原因,除了天生的特質以外,有不少跟父母相關的因素,例如家族成員間的不睦、搬家、被責備等等,有些父母在得知原因後,會因自責而陷入憂鬱情緒中。當然,反省後調整做法是需要的,像是平時夫妻會吵架,或是對孩子過度責備的家長,但不要過於自責,讓孩子每天看見父母苦惱的模樣,覺得是自己的錯,可能反而使得憂鬱症狀惡化。 這本《鬱兒年代》, 由日本東京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下山晴彥編著, 集結多年的臨床資訊,分析並歸結應對方式, 希望讓父母正視「孩童也可能罹患憂鬱症」, 並傳達正確的憂鬱症知識,進而及早發現積極面對。 好評推薦(按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知名企業講師 洪震宇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陳志恆 知名醫師/身心靈暢銷書作家 許瑞云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蘇予昕 受憂鬱症所苦的青少年,真的不少!他們亟需被正確理解。而身旁的師長,也需要充足的知識,以陪伴和支持這些受苦的靈魂。這本書淺顯易讀、資訊充分,極力推薦!____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陳志恆 當「憂鬱」被了解了之後,反而能成為親子間的一扇窗,讓愛個溝通更順暢。____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蘇予昕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延伸查詢 Google Books Amazon

 1957年出生於靜岡縣。  東京大學教育心理學研究所,臨床心理學主任教授。  曾任東京大學學生相談室心理輔導師、東京大學教育心理學助教、東京工業大學保健管理中心講師、牛津大學客座研究員、謝菲爾德大學客座研究員。  目前任職於東京大學教育研究所心理學主任、臨床心理學主任教授。  日本臨床心理學家資格認證協會臨床心理學家。  2010年起在自己的研究室開始實施「孩童和青少年的『憂鬱』認知行動療法計畫」。  2012年開始從事進行東京認知行動療法和東京發展˙家族商談中心的設立。 專業領域  精神障礙(主要是焦慮症和情緒障礙)的認知行為療法。  支持解決家庭和夫妻問題。  支持憂鬱症重返工作。  支持解決青少年與青年對學校拒絕和冷漠的問題(初中高中到大學生)。  了解發育障礙和家庭支持。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