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60
0
0
0

個性 : 不只成為自己, 更要超越自己 / 克莉絲蒂娜.伯恩特(Christina Berndt)著 ; 王榮輝譯

  • 作者: 伯恩特 (Berndt, Christina) 著
  • 其他作者:
  • 其他題名:
    • 不只成為自己, 更要超越自己
  • 出版: 臺北市 : 時報文化 2021[民110]
  • 叢書名: 人生顧問 ;427
  • 主題: 人格心理學 , 個性 , 自我實現
  • 版本:初版
  • ISBN: 9789571392554 (平裝) :: NT$380
  • 一般註:附錄: 相關專家者名錄 譯自: Individuation Wie wir werden, wer wir sein wollen, Der Weg zu einem erfüllten Ich
  • 書目註:參考書目: 面266-287
  • 讀者標籤:
  • 引用連結:
  • 系統號: 005273805 | 機讀編目格式

館藏資訊

與其「發現自我」,不如「創造自我」。
人無法用相同的自己,得到不同的未來。
我們不只要順性而為,更要超越個性。
透過行為刻意地去蕪存菁,你一定能成為最好的自己。


是什麼造就了當下的你?我們該如何才能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種人?
一般認為,「個性」是具有穩定性的,當性格一旦形成,就幾乎是我們始終如一的特質了。但最新的研究顯示,每個人身上,都有個我們不認識的自己。所謂的「自我」並非固定,個性會隨著成長而有所改變,每個人都有機會可以重新塑造自己,而且行動越大,改變就會越多。

榮獲德國年度三大科普寫作記者克莉絲蒂娜・伯恩特,彙整心理學、腦科學、社會學、科學等諸多領域的研究資料,提供我們關於「個性」種種新知卓見。包括:

我如何成為「我」,又該如何主動操控性格改變的方向及過程。
在經歷人生的重大轉捩點(如:成為父母、面臨中年危機和退休等),個性會產生哪些變化。
有哪些心理工具有助於保護自己避免負面影響,完成正面建構。
在與他人的互動及反餽中,如何形成自我認知,並活出與眾不同的自己。
睡眠、想法、飲食,甚至腸道菌都會影響我們的個性。(如:微生物能抗憂鬱,良好的睡眠能增進自信)
打破慣性,換個想法,個性也能「弄假成真」。

誠如書中所言:「成熟並不是堅持自己一直都是怎樣的人,而是一個人有所成長,也透過自身的經歷變得更有智慧。所以成熟是種過程,這並非意味著『發現自我』,而是懂得如何在人生中獲得的反饋與不斷自省中改變自我。」因而,昨日之我是什麼人,並沒有那麼重要;更重要的是,今日我們的所作所為。我們始終都有機會重新創造自己。

好評力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臨床心理師 洪仲清、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周志建、台灣應用心理學會理事長 蔡宇哲、生鮮時書創辦人 劉俊佑(鮪魚)、閱讀人社群主編 鄭俊德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延伸查詢 Google Books Amazon

克莉絲蒂娜・伯恩特Christina Berndt
生於1969年,曾先後於漢諾威大學與維騰/赫德克大學研讀生物化學,於海德堡德國癌症研究中心攻讀博士。
先後為《明鏡週刊》、德意志新聞社及南德廣播公司撰寫醫療及學術相關報導,2000年起擔任《南德日報》編輯。
曾於2006年獲頒歐洲青年科學作家獎(The European Science Writers Junior Awards),也曾因揭發器官買賣醜聞獲得守護者獎(Wächterpreis)提名。2013年不僅榮獲亨利・南恩(Henri-Nannen- Preis)「調查獎」提名,更獲選為年度三大科普寫作記者。
著有《韌性》、《滿足》。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