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三民書局
館藏資訊
情緒低落、拒絕上學、網路沉迷⋯⋯孩子有事不說怎麼辦 ?擁有家人與朋友,為什麼孩子仍感到孤單?校園心理師整理第一線諮商經驗與技巧給父母的「教養情境X溝通心法」實戰精髓「成長過程看似失控的危機,其實是邁向成熟的轉機。」▌許多家長在諮詢中問心理師──「我以為孩子過得很好,竟收到學校通知:孩子其實很痛苦?」「孩子有問題,是我的教養哪個環節出錯嗎?」「付出這麼多,孩子卻說我過去對他不好、讓他受傷……」「孩子說他不想去學校,我要答應孩子嗎?」▌心理師想對父母說──「不要把孩子失常的罪責,放在為孩子勞心勞力的主要照顧者身上。」「孩子轉型遇到挑戰,最需要大人的陪伴。」「給孩子逃的空間,是為了幫孩子積累能量。」孩子有家人也有朋友,什麼都不缺,為什麼仍感覺孤單?諮商心理師陳雪如在多年輔導觀察到,孩子看似有家人、朋友,卻害怕別人看見真實的自己。在孩子「轉型」過程中,為了釐清價值觀是自己的還是父母的,與父母保持距離是正常現象。然而,網路社群使孩子難以建立深度人際關係,學校成績變成孩子評價自我的標準;而疫情之後,更讓那些原本在人際與課業上遭遇挫折的孩子,變得更加懼學與自我封閉。用孩子「需要的」方式陪伴,建立信賴的親子關係陳雪如諮商心理師指出,無論是父母或孩子,要做到「不受社會評價影響」實在太難了。即使父母不在意分數,但孩子依然會受到環境影響,需要戴著面具與人群接觸,進而出現憂鬱、焦慮、拒學等情緒困擾;同時他們缺乏現實連結的友伴支持,使他們的心靈益加孤獨無助。父母如何用孩子「需要的」方式陪伴他?本書為陳雪如諮商心理師繼《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後,給父母的「教養實戰」之作,整理收錄了疫情之後,作者在與家長、孩子、教師的三方對話及演講中,最常被問到的教養溝通困惑。推薦給家有青少年,或是孩子即將進入青春期的父母。期望幫助每個父母建立信賴的親子關係和正向溝通循環。▌本書特色‧深察孩子問題表象下的真心話理解孩子從國小到青春期轉型挑戰的大脈絡,看見情緒風暴→懼學→拒學之環環相扣的歷程並及早陪伴。‧讓溝通無礙的親子互動策略校園心理師整理多年諮商經驗中35個常見情境與疑惑,並分享在實務中受許多孩子認可的溝通及互動方式。‧同理父母的擔憂掛慮雖然孩子跟父母拉開距離是正常現象,但父母也有「被孩子拋棄」的恐懼,深深理解為人父母辛苦的陳雪如心理師,用文字同理與陪伴家長,不再做戰戰兢兢的爸媽。▌最常被問到的教養疑難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