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
0
0
0
存在的藝術 : 藉由創造性自我覺察, 實踐生活的藝術, 達到真正的快樂與幸福 / 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著 ; 梁永安譯
- 作者: 佛洛姆 (Fromm, Erich) 著
- 其他作者:
- 其他題名:
- 藉由創造性自我覺察, 實踐生活的藝術, 達到真正的快樂與幸福
- 出版: 新北市新店區 : 木馬文化出版 :遠足文化發行 2024[民113]
- 主題: 藝術心理學
- 版本:初版
- ISBN: 9786263145283 (平裝) :: NT$400
- 一般註:譯自: The art of being
- 書目註:參考書目: 面228-229
-
讀者標籤:
- 系統號: 005292347 | 機讀編目格式
館藏資訊

彼此身為人的存在
全球暢銷經典《愛的藝術》作者佛洛姆
教你如何獲得真正的富足與快樂
在1974年到1976年間,佛洛姆撰寫了《擁有還是存在?》(To Have or to Be?)。實際出版時有一部分內容未隨之刊行,本書便是來自這些未收錄的內容。
佛洛姆認為「存在的藝術」指的是「基於真實自我意識的生活方式」,可說是人生的最終目標,必須藉由誠實的自我分析方能實現。
在《存在的藝術》中,他以自身的經驗與理解,具體闡述學習「存在的藝術」所需採取的「邁向存在的步驟」。本書前半部討論當代社會的高度消費性,使得人們容易將「擁有」視為滿足需求的唯一指標;後半部則簡述如何藉由覺察和自我分析來實踐「生活的藝術」,從而達到真正的快樂與幸福。
保持覺察並練習專注,可說是學習「存在的藝術」的關鍵步驟。佛洛姆強調的「覺察」,是指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可以對自己的身體或心靈狀態進行自我觀察。唯有透過覺察,我們才能獲得對自己的獨立思考,不被非理性權威和偶像所左右。
佛洛姆認為,權力和名聲固然具有催眠般的魅力,但比起物質上的虛假,更可怕的是人類在追求幸福、內在成長和快樂時所遭遇的虛假。他提醒我們不要輕信那些宣稱可以快速改變個人性格或成就自我實現的課程。相反地,我們應該勇於面對孤獨和痛苦,並將自己的所有能量投入到追求真正目標的道路上。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延伸查詢
Google Books
Amazon
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 1900-1980)
二十世紀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和哲學家,是精神分析文化學派中對現代人的精神生活影響最大的學者。他擅長以社會學角度看待現代人的心理與行為,試圖以人本主義精神分析理論來改善現代人的處境和精神狀態,同時也是人文主義倫理學的倡導者。
佛洛姆的理論調合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綜合人學的微觀與社會學的宏觀面向,是現代美國心理學研究獲致重大發展的關鍵性人物。主要著作有《逃避自由》、《自我的追尋》、《愛的藝術》、《健全的社會》、《馬克思關於人的概念》、《人類破壞性的剖析》等,對當代社會心理學的建立影響深遠。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