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76
0
0
0

粉絲心理學 : 偶像狂熱與群性, 如何影響社會團結與分裂, 和我們的身分認同 / 麥可.龐德(Michael Bond)著 ; 郭璞譯

  • 作者: 龐德 (Bond, Michael) 著
  • 其他作者:
  • 其他題名:
    • 偶像狂熱與群性, 如何影響社會團結與分裂, 和我們的身分認同
  • 出版: 臺中市 : 晨星 2024[民113]
  • 叢書名: 勁草生活. 心理勵志 ;546
  • 主題: 群眾心理學 , 社會心理學 , 社會關係
  • 版本:初版
  • ISBN: 9786263208186 (平裝) :: NT$360
  • 一般註:書背誤題集叢號為538 譯自: Fans : a journey into the psychology of belonging
  • 書目註:參考書目: 面210-212
  • 讀者標籤:
  • 引用連結:
  • 系統號: 005293310 | 機讀編目格式

館藏資訊

心理專家帶你剖析粉絲的生活,
帶你了解粉絲圈會帶來怎樣的生理和心理改變,
對我們與社會又會造成什麼影響。

大腦生來就會想要接近喜好或特質相同的人,雖然有些群體帶來許多衝突(宗教、種族、國家戰爭等),但如粉絲圈、飯圈與同人圈等愛好者群體,也會給我們「和自己人在一起」的滿足感。
這樣的滿足感會帶來巨大的影響力,甚至足以改變社會,影響政治。讓本書帶你了解,粉絲們為什麼會如此沉浸所愛,甚至做出狂熱舉止?偶像崩壞時,粉絲們又會怎麼做?而最後,為什麼連殺人犯都有粉絲呢?

本書特色

1.心理專家帶你了解,迷戀偶像的粉絲們如何持續愛下去,並從中找到自己的認同:
粉絲行為不僅是迷戀偶像這麼簡單,透過尋找有共同興趣的其他人,創立粉絲圈,粉絲們會逐漸產生新的自我認同,甚至會強化自己的身心健康。
2.迷戀的對象不限真實或虛構,甚至殺人魔也行!?
對真實偶像的迷戀相當常見,但迷戀如福爾摩斯或哈利波特等虛構人物的粉絲也同樣不少,甚至連惡名昭彰的惡人,都有人沉溺,並在其中看見自己的身影。帶你看看不同圈的粉絲如何面對自己與偶像、甚至是偶像創作者的關係。
3.獸人圈、甚至是槍擊案兇手等特殊的粉絲,讓你看見人類自我認同的特殊案例:
人的自我認同牽涉到自己對身體的感知,獸人粉絲中也有人認為自己有動物般的靈魂,而他們的粉絲圈建構了他們互相支援的溫暖園地;而如校園槍擊案的粉絲,他們也不是真的想殺人,只是在那些兇手的身影中看到自己的悲傷,而粉絲們互相討論、撫慰而一同前進。

國外好評

「富有娛樂性與洞見。」──《時代雜誌》
「令人相當享受。」──英國《獨立報》
「讚揚人類的特質,與我們從奇特事物中構築共享意義與團體的才能。」──英國《泰晤士文學增刊》(TLS)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延伸查詢 Google Books Amazon

麥可.龐德 (Michael Bond)
.英國皇家科學院首席研究員
.心理學與人類行為研究專家
.英國心理學學會獎得主
麥可.龐德是專精於心理學和人類行為的作者,曾任《新科學人》雜誌的編輯和記者,目前於牛津布魯克斯大學的皇家文學基金會教學寫作。
曾憑《失控的群體思維》(方言文化)獲得二○一五年度英國心理學學會獎,其餘譯作有《大腦如何辨識方向》(麥田文化)。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