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資料來源: 三民書局
52
0
0
0

我的生活 伊莎朵拉.鄧肯自傳 [電子資源] : 在臺上半裸身軀,翩若驚鴻,她是眾人的維納斯,一生只為愛和自由 / 伊莎朵拉.鄧肯著 ; 劉一凝譯.

館藏資訊

「舞蹈是一種偉大的原始藝術, 是一種能喚醒其他藝術的藝術。」 ★☆「現代舞之母」伊莎貝拉.鄧肯親述傳記☆★ 「這是紅色,我也是紅色的,這是生命與活力的顏色。」 波士頓的舞臺上,我裸露著胸部,奮力揮舞手中的紅色圍巾。 從小即展現舞蹈天賦,年僅6歲就開班授課, 芭蕾舞卻只學了三天便放棄――太制式僵化了! 「老師要我用腳尖站在地上,我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說『因為這樣美』,我說這樣既難看又彆扭。就這樣,上了三節課之後,我就離開了,而且再也沒回去。他竟然將這種做作而又陳腐的體操動作稱為舞蹈,這只會干擾我對舞蹈的理想……」 除了追尋舞蹈上的自由,鄧肯也十分關注社會議題, 12歲時立志反對婚姻對女性的束縛,爭取未婚生育的權利; 並在誕下女兒的過程中,憤然抨擊現代醫學對女性的漠視。 「有種觀點認為,女人必須承受這種可怕的折磨的。這實在是一種空前絕後的野蠻行為的表現。這種觀點必須得到糾正,必須予以制止。現代科技如此發達,無痛分娩早就應該實現了,但卻始終無法做到,這真是一種罪過,就像醫生做手術時不用麻醉藥一樣,絕對是不可原諒的!……如果不能設法讓婦女們完全擺脫這種毫無意義的痛苦,那麼我們也就沒有必要去奢談什麼『婦女運動』或『普選權運動』了。」 前後幾段轟轟烈烈的感情,鄧肯孕育了一雙子女, 豈料一場車禍溺水意外,奪走了愛子愛女的性命, 鄧肯傷心欲絕,精神狀況每況愈下,終日產生幻覺。 恍恍惚惚間,她遇見了一個來自義大利的雕塑家, 不知道哪來的勇氣,竟開口向對方索求一個孩子…… 痛失至親的鄧肯,她的雙腳還能再次舞動嗎? 又為何走上了共產主義的道路,為〈國際歌〉編舞? 身處反共情緒高漲的美國,這位叛逆的藝術家該如何立足? ※ ※ ※ 【國外媒體一致好評】 是我讀過的最為生動的一部自傳。 ――美國《紐約世界報》(New York World) 面對是非曲直如此開誠布公、坦誠直率的陳述,而這些陳述就出自如此智慧、才華橫溢、特立獨行、各種傳聞不斷的傑出女性的自傳中。 ――美國《時代雜誌》(Time) 引人入勝到令人感動的閱讀體驗。 ――美國《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伊莎朵拉.鄧肯就像是出現在20世紀的酒神,令人難忘。 ――《Vogue》雜誌 當伊莎朵拉跳舞的時候,人們的思想會回到很久很久以前的那些古老的世紀:回到世界的初始,那時偉大的靈魂可以在優美的身體

資料來源: 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 Google Books Amazon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