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分工論 / 埃米爾‧涂爾幹(Emile Durkheim)著 ; 渠東譯
- 作者: 涂爾幹 (Durkheim, Emile) 著
- 其他作者:
- 出版: 臺北縣新店市 : 左岸文化 2002[民91]
- 叢書名: 人類的經典 ;26
- 主題: 涂爾幹 (Durkheim, Emile, 1858-1917)--學術思想--社會學 , 社會學--哲學,原理
- 版本:初版
- ISBN: 9868012724 (平裝) :: NT$450
- 一般註:本書根據"De la division du travail social"第二版,及參照"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1984)譯出
-
讀者標籤:
- 系統號: 005071746 | 機讀編目格式
館藏資訊

《社會分工論》發表於1893年,是涂爾幹最初確立其思想理路的開山之作,由法的角度來具體闡釋集體意識的社會作用。在這部著作中,涂爾幹既提出了「社會團結」、「集體意識」、「功能」、「社會容量」、「道德密度」以及「社會分化與社會整合」這些後來一直為社會學界所沿用、修正和爭論的概念,也通過對「機械團結」與「有機團結」、「環節社會」與「分化社會」以及「壓制性制裁」與「恢復性制裁」的縱向二元劃分,探討了歷史演進的基本規律。概言之,涂爾幹的社會學主義之基本立場在本書已初現端倪:一切存在與現象的根源,皆為「社會」。 本書的研究起點,就是要考察個人人格與社會團結的關係問題。為什麼個人越變得自主,他就會越來越依賴社會?為什麼在個人不斷膨脹的同時,他與社會的聯繫卻越加緊密?儘管這兩者看似矛盾,但它們亦步亦趨的活動卻是不容反駁的事實。要解決這種非常明顯的矛盾現象,就要從社會團結的轉型過程著眼,而後者正是伴隨著勞動分工的迅速發展而產生的。涂爾幹的社會思想對今天的意義,不僅僅表現為他所確定的各種概念、假設和命題,更重要的是,它始終蘊涵著「必要的張力」,為人們思考他所切身感悟的各種問題,提出了各種可能的途徑。 ◎導讀:林端(台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德國海德堡大學社會學博士)
埃米爾.涂爾幹(Emile Durkheim) 法國學院社會學的創始人,和馬克思、韋伯並稱為古典社會學理論的三大家和三大奠基人。生於法國東北部的一個猶太人家庭,受教於巴黎高等師範學校,獲哲學教師學位和博士學位。在公立中等短期執教之後,赴德國一些大學執教一年,研究社會理論。1887年回國後,被任命為波爾多大學文學院的「社會科學及教育學」首任講師。 1902年轉任巴黎大學文理學院時,業已享譽全國,並在該學院擔任教職直到逝世,享年59歲,後法國政府封為國家研究院院士的第一位法國社會學家。 其社會理論涉及哲學、宗教學、倫理學、教育學、人類學、政治哲學、社會史及社會學方法論等諸多領域,為上個世紀之交,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不可多得的集大成者之一。作為在思想領域率風氣之先的人物,他所提出的各種問題不僅是人類生存和思考不可忽略和逾越的主題,其本身也常常捲入思想爭論和社會運動的漩渦中,與西方思想的傳承和存續均有複雜的牽連。重要著作有:《社會學方法之規則》、《自殺論》、《亂倫禁忌及其起源》、《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教育與社會學》、《道德教育》、《盧梭與孟德斯鳩》、《實用主義與社會學》等。